文汇报:听杨振宁“聊家常”

  • 1
  • 创建于 2004-04-22
  • 1591
  今天,是“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三次举行主题报告会。最初论坛的名字是“中国科学家人文论坛”,从今年开始,论坛的名字改作了“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据主办方的解释,一字之差,是为了让科学与人文的对话,能由“大家”普及到大家。 论坛改名后第一天的主题报告会,就请到了两位重量级人物。在国务委员陈至立做完《时代·国情·使命》的报告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跟在座成百上千名青年科学工作者聊起了家常。 耄耋定居清华园 81岁的杨振宁老人看上去兴致很高,没开始演讲,就先念了一首自己新写的诗作《归根》。这是从美国回来在清华园定居三、四个月后,真实心境的写照,所以他今天演讲的题目也叫做《归根的反思》。 清华园是他的根,杨振宁至今清晰地记得,1929年,7岁的他就随在清华大学当教授的父亲搬入清华园,他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美好的童年,虽然他后来远赴重洋,在海外赢得了蜚声世界的声誉,但他知道他是从这里出发的,这里是他的根,藏着他当年的记忆和抱负,所以他要反思,看看他的祖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究竟做到了什么。 重游京沪穗 回国定居之后,杨振宁已重游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感觉这些城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北京空气污染的情形大大进步。大大小小的饭店,有各种口味。”比起当初800多名学生的规模,清华大学林立的高楼、两万余名学生的数目,都让老人惊叹。特别是保利博物馆,被杨振宁称赞是“展示方式第一流”。书店里的新书和新版旧书、中国现代文学馆里巴金老人的铜像、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李白》和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排演的越剧《陆游与唐琬》,每每令杨振宁有所感触。 悠闲老人思绪万千 在这些貌似悠闲的看看走走中,老人的内心却思绪万千。在今天的报告会上,他不无激动地表示,在他看来,整个20世纪对人类历史影响最大的事只有两件,一是人类用科技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中华民族真正站起来了。“其中第一点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注意到的,而第二点却很少有人会注意到,但是它实在太重要了。”为此他回忆了上个世纪初的中国,又对比了今天的中国,他表示,中国的崛起,实际上是完成了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眼中“那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人们才能理解‘中华民族站起来了’这句话背后的分量。” 反思过后,他又开始了展望,对中国的未来,他充满了信心,并认为中国走向富强走向统一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只有一个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只有一个中国,合则盛,分则衰。”杨振宁最后这样强调。 (文章来源:文汇报 2004-04-21)
责任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