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高校新闻网可否开通博客?

  • 贾宝余 牛晓莉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11-06
  • 4167
在庞大的互联网群中,高校新闻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2000年之后,中国高校都在加强新闻网的正规化建设。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90%以上的高校设有新闻网或新闻栏目。从高校新闻网的定位上看,新闻网兼有新闻发布、形象展示、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传承等多种职能。但目前的高校新闻网,好像是一个布告板,学校官方把握稿件的发布权,所发布的信息大都是学校工作动态。问题在于,高校师生作为知识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其所属的新闻网为什么鲜见本校学者、学生的声音?要知道,社会需要倾听学者们的声音。笔者认为,高校新闻网有必要通过开通博客等服务,来拓展其功能领域、传播空间和其社会价值。
 
从“布告板”到“研讨会”
 
传播学把世界划分为传者(信源)和受者(信宿)两大阵营,人们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收听者,这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就网络传播而言,这是Web1.0的传播方式。其实,当前的高校新闻网正是Web1.0的实际应用,这突出表现在高校新闻网注重对外的形象窗口作用,不注重对内的交流学习作用;注重官方新闻的发布和学校形象的塑造,不注重校内师生观点和言论的发掘;注重所发布的新闻稿件点击量的多少和转载率的高低,不注重受众对新闻内容及形式的反馈与评价;注重满足网民(校内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新闻阅读和信息获取需求,而不注重调动网民积极性和加强归属感。
 
2003年以来,Web2.0成为互联网业界的热点,带动了一批新兴的互联网企业的崛起。英国《经济学人》发表的文章《新媒体研究》将Web2.0时代描述为“参与时代”,并称其创造力如同5.3亿年前催生了物种多样性的“寒武纪爆炸”一般不可小觑。Web2.0最基本的特征是用户创造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网站不只由管理员进行信息发布和管理,用户作为信息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将参与到网站内容的创作之中。Web2.0的最大特点是个人化、去中心化,强调社会化,强调开放、共享、参与、创造。有学者认为,Web1.0时代的新闻网,就像是在作讲座,只是告诉网民今天的新闻是什么;Web2.0时代的新闻网更像一个研讨会,传播者和受众自由对话和交流彼此的见解,获得全方位的事实。总之,由用户创造内容的Web2.0,使传播变成了一种“多对多”的传播。高校新闻网能否充分利用Web2.0的特性,进行重新定位和构思,更好地服务于大学发展战略的实施,更好地促使大学履行基本职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新闻网应成为一个有归属性的平台
 
当前,高校新闻网稿件,其主要来源于学校下属的各个部门和单位,反映学校整体的工作动态。浏览高校新闻网,人们容易看到各类会议、各类活动、各项进展,但很难看到个体师生的感悟和思考,个体师生的生命状态和所思所想。大学作为“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和培养人才,并尽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齐”的特殊组织—— 一个学人的乐园,应引导师生们通过借助现代化的互联网手段向社会传播自己的真知灼见,而本校新闻网则应成为一个最有归属感的平台。传播学者的研究为上述想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新的传播学理论认为,Web2.0条件下由每个用户所创造、传播的信息内容为“微内容”(microcontent),而Web1.0时代传统新闻网站所创造、传播的内容被称为“宏内容”(macrocontent)。Web2.0时代的新闻网,需要“宏内容”与“微内容”的结合。对高校新闻网而言,“宏内容”就是由学校的院系、部门及学生记者队伍采写的工作信息,主要反映学校工作进展;“微内容”则是由师生、校友及社会网民们共同自发创造的“最小独立的内容数据”,如评论、图片、视频等。在这个意义上,高校新闻网的转型,需要坚持走“宏内容”加“微内容”的路径,前者是综合性、全方位反映学校动态和价值观的载体,让人们看到高校作为一种组织的风采,而后者是以个体化、多视角展现师生精神风貌的方式,让人们看到高校作为“学人的乐园”的强大生命力。
 
开通博客、社区服务是大势所趋
 
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方式,是发挥博客、社区和评论的作用,并促进传播和管理方式的变革。Web2.0时代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博客,博客是一种平台,也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思潮,是管理个人“微内容”的一种工具。借助于博客,人们就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感受等,并由此形成一种新型的网络虚拟社群和人际交往方式。高校新闻网可以分学术观点、社会时评、校园生活3个类别专门为本校师生开通博客服务,向社会展示本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教育思想和教学科研成果。
 
此外,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部分院系和实验室,甚至课题组都建有BBS。在BBS平台上,网民成分复杂,部分网民言语放纵、善恶不分、心态浮躁。这些纷繁的BBS平台也给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新闻网建设新闻社区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可按照学科、学习、生活、考试、就业、文体、校友等类别设立新闻社区,开辟师生网上学习交流的新天地。同时,还可以通过读者信箱、留言栏、网上调查等方式拓宽与受众的沟通渠道。
 
同时,大学在借助新闻网向社会发出声音的同时,也应通过新闻网听取来自社会的声音,大学应有这种自信。大多数高校的新闻网,对单条新闻没有评论功能,形成一种没有反馈的单向传播,读者、网民在阅读本条新闻后的所思所想学校无法得知。从技术角度来看,可通过实名注册、关键词过滤甚至评论条目审核等方式,确保新闻评论的有效应用和安全。
 
传播方式上也需要优化组合。网络被誉为第四媒体,也是传播速度最快、传播面最大、传播方式最多的新型媒体。当前的高校新闻网,大多数是文字和图片的应用,少数高校将本校电视台制作的新闻短片以专栏、专题、链接等方式在页面呈现,也有一部分高校将校广播站制作的音频节目在新闻网展示。高校新闻网完全应该整合图文、视频、音频等多种传播方式。
 
当然,开通了师生博客、新闻社区、新闻评论,新闻网的管理就成了一个问题。对此,应该坚持“把关人”和“实名制”两手抓。正如前文所述,Web2.0时代的新闻网不再是单纯的“布告板”,更像一场有组织的“研讨会”,正如一场高效率的“研讨会”需要一个出色的主持人一样,Web2.0时代的高校新闻网也需要卓越的“把关人”。这意味着,对于参差不齐、模式化严重的“宏内容”(新闻稿件),和包罗万象、纷繁多样的“微内容”,高校新闻网仍需注重发挥新闻“把关人”作用,加强新闻的策划,优化新闻的配置和组合,监控、过滤不良及敏感信息,提高新闻信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开通师生博客、新闻社区、新闻评论后,新闻网宜采取注册实名制,在保护言论自由的基础上保证有效监管。
 
(作者:贾宝余 牛晓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11-5 )
 
责任编辑:贾宝余 牛晓莉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