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诺奖得主聚会:科学的盛宴——记中国博士代表团德国林岛会议之行

  • 48
  • 创建于 2004-08-23
  • 1170
  林岛诺贝尔奖得主聚会是德国为在战后恢复其科技和文化地位而资助的一个著名国际性会议。自1951年第一届聚会开始一直延续至今。聚会在每年6月底至7月初的一个星期内在固定的地点召开,已经形成传统。由于经济和科技实力与日俱增,中国今年受到大会首次邀请。为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授权中德科学中心,从全国著名高校和中科院在读的5000多名物理专业博士生中挑选出24人,参加了6月27日至7月2日在德国林岛召开的诺贝尔奖得主聚会。                       林岛盛会   林岛位于德国南部边界,是康斯坦茨湖东部一个约1平方公里的小岛,风景优美,气候宜人。6月27日下午,林岛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举行了开幕式,组委会主席Sonja伯爵和林岛市长分别致欢迎词。   整个会议的科学活动包括两个圆桌讨论会、16个报告和自由小组讨论会。圆桌讨论会的主题分别围绕“天体物理学”和“基础与应用物理”展开;报告会主要涉及物理学最新成果,包括天体物理、纳米物理、固体物理、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和生物物理等领域;诺贝尔奖得主和年轻与会者之间的小组自由讨论非常活跃。   圆桌讨论会上,4位诺奖得主轮流发言,报告的内容都是最新的大家普遍感兴趣的话题,如“理解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事故”、“超理论”;大部分都是学科综述性的,如“经典宇宙观”、“激光在和平和战争中的应用”、“X射线天文学”;还有一些前沿问题的介绍,如“负光学折射”、“半导体量子结构中电子输运的自旋现象”、“超晶格研究的诞生和演化”;还有一些非自然科学题目,如“如何启动一个高技术产业”。   来自英国剑桥的诺贝尔奖得主Brian Josephson作了一个很引人关注的演讲,题目是《“病态”的不相信》。Brian Josephson是“冷聚变”的主要支持者和倡导者之一。“冷聚变”是1989年Pons和Fleischmann提出的,当时在科学界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热核聚变界。后来因为几个实验组不能重复实验,使这个问题至今仍然大有争议。令Brian Josephson感到欣慰的是,最近美国能源部对“冷聚变”的态度“升温”,决定重新审查这一项研究。   诺奖得主们十分幽默,有的还在叙说科学历史的同时鼓励青年学生敢于挑战重大基本问题。                       学术访问   林岛会议之后,中国代表团开始了为期一周的学术参观,主要访问了慕尼黑、雷根斯堡、耶拿、柏林、波茨坦、波恩7个城市的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   参观的几所大学各有特色。在雷根斯堡大学,所有建筑物都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大块的玻璃和水泥色的墙壁,一切都简洁明快,非常讲究实用、环保、节能。而在耶拿大学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代表团见到了几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大师,他们分别在重力理论、量子理论和量子光学、量子场论、相对论天体物理等领域沿着爱因斯坦的道路继续攀登着高深理论的巅峰。柏林洪堡大学的一个分子束材料生长实验室有两台世界最先进的分子束材料生长装置,据说诺贝尔奖得主Klaus von Klitzing经常到这里来制备材料。   在慕尼黑,代表团参观了德国科技博物馆。一栋结构奇特的4层建筑展示了德国的千年科技史。   随后参观的马普量子光学研究所从事的几乎都是最前沿的课题,包括激光化学、激光物理、激光光谱、量子动力学、激光等离子体等领域,尤其是低温实验室正在做爱因斯坦凝聚实验。激光等离子体组主要从事强场物理研究,课题非常前沿,高水平的成果很多。   德国国家同步辐射加速器BESSY II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同步辐射加速器之一,占地面积有两个足球场大。加速后的电子能量高,产生的光子通量大、能量范围宽广,世界各地的实验组都前来申请做实验,通常要排队等半年。最多的一年中竟然有超过一千个用户使用过BESSY II。 波茨坦的天体物理研究所有一个精密机械加工车间,配备有先进的加工设备,都是用计算机控制,可加工出各种复杂形状的零件,精度小于1个微米。参观的这么多实验室给代表团留下了一个总体印象:设备先进,一尘不染,水、电、气都是实验大楼统一管理,通过管道送到每个实验室,甚至液氮都是管道输送。   在波恩,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秘书长接见了中国代表团。DFG是德国资助科学研究的主要基金组织,他们介绍了多种基金及资助项目。   像打开一扇窗,参加诺奖得主的聚会,使中国的博士们有了一次与世界前沿亲密接触的机会。 (《科学时报》记者张建平 彭德建)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