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新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体制创新之我见(2003-12-22)

  • 1
  • 创建于 2003-12-30
  • 710
  自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挂牌宣告成立至今已有两年,而她的建校史则可追溯到1978年。尽管25年是如此之短暂,她却以艰苦探索的创造性实践成就,在中国和世界范围的研究生教育模式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培养特点,即:紧密依托科学院及国家科研院所,采用"两段式"教学模式,追踪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在全面素质教育中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大学以外独立授予学位,为国家大规模培养高级科技人才,这在中国和世界的高等教育史上都具有开拓意义。   不久前,笔者曾撰文对这一事件作过以下评论:“这不仅是我院研究生管理体制的重要改革,亦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的重要突破。它的本质是国家在制度化的层面上,承认了国立研究机构可以设立没有本科生教育,只培养硕士和博士的研究生院,并独立授予学位"。"这等同于宣告了在我国一所大规模培养高级人才的研究生院大学的建立。”“它是科技、教育资源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优化重组,对大学的传统及研究生教育体制提出了挑战,冲破了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垄断”。同样,研究生院大学的出现,和大学的科学研究也对国家传统的科研体制提出了挑战,冲破了国立科研机构对研究的垄断。   正是由于中科院研究生院建立的宏观背景及教育与研究融于一体的特殊性质,和她身上同时传承的大学基因及国立研究机构的基因,才使得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体制创新显示出自己鲜明的特色。   这一体制创新是在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发达国家更加重视知识创新中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吸引,以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背景下展开的。国内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则以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的进步视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为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显示出科技与教育的结合,将是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共同发展战略。   这一体制创新表明大学已不再是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唯一载体,国立研究机构已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创造力的新源头。   这一体制创新说明如从“科教兴国”的长远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看,为加速高级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国家应加大对大学科学研究资源的投入,提高大学的科学研究水平和教师的研究能力,扶持已有的优势学科及面向未来和国家需求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使之尽快脱颖而出,走向世界前沿,成为我国科技体制中的重要中坚力量,为大规模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数量和质量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政府有关决策部门应提高对科研机构在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地位及意义的认识,理顺体制,加大国家对国立科研机构的教育资源投入,正式纳入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扶持有优势的国家研究机构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建立完备的教育体系,在科学研究的强大背景下,为国家培养大量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对大学科学研究的支持和对国立研究机构教育的支持,及在制度化层面上确立其地位,是新时期构建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   这一体制创新说明国家不但要在外部环境上促进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自身发展与完善,如在大学加强研究,而在研究机构加强人才培养等。还应在内部促进大学与研究机构的合作,联合以致于整合。中国科学院与北大、清华及上海交大等联合办天文系、办科技哲学与科学史系及国情研究室,以及在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众多领域互聘教授,联合研究,共同培养研究生等举措都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科教两张皮的现状在基层开始出现消解的迹象。但在国家体制的上层层面上依然是分离的,我们是否也需要像法国和德国那样,来探讨它整合的可能性呢?   研究生院的体制创新,不仅促进了我们对上述宏观问题的思考,也推动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在新体制下创办以理工科为主体的世界一流的中科院研究生院。这涉及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和办学理念,战略规划和培养目的,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优秀生源与创造性培养,校园建设与资源配置,大学精神与文化建设,国际化、网络化等问题,以及在中国科学院特有的分布式的组织结构的形态下,如何有效贯彻“三统一,四结合”的办学方针(即统一招生,统一教学管理,统一学位授予,以及院所合一的领导体制,院所合一的师资队伍,院所合一的管理制度,院所合一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院的北京总部与京区及全国各地的培养单位(研究所),都能有共同的价值追求与文化认同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新的体制中,创造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崭新业绩。 (文章来源:科学新闻)
责任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