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两会呼吁“给科研松绑”

  • 张国 原春琳 (中国青年报)
  • 创建于 2013-03-17
  • 384

当有人在政协小组会议上谈起国家第一个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的人情项目时,因“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闻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元喜委员激动地说:“大家提了这么多年‘863计划’的问题,这么多年居然都没有改进!”

“863计划”很容易让科学家想起“科学的春天”。它是1986年3月经邓小平批示启动的。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王涌天委员是专家组成员之一。他说,在人情社会,有时连评审专家的名单都无法保密,不断被申请人骚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说,有些专家“屁股指挥脑袋”,参与863项目指南编写时,把自己的领域写进去,以便于自己人拿到项目。

他认为,中国政府与科学家之间缺少一个中间层。像现在这样,科技管理部门的少数人直接对应全国,管理上会有问题,腐败现象难免。

然而,在这位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看来,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创新链条的断裂,资源分散、封闭、低效。虽然设立了众多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但很多是重复建设,还互相争资源。

他和一些政协委员都感慨,政府一重视什么,什么就很快产能过剩。

干勇长期担任钢铁研究总院院长。他记得,有一次钢铁行业批到4个名额,可以建设4个海外高层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结果,各个分支都去找他,“照猫画虎”都要建设。有些价值几千万元的仪器,“每家都要上一台,资源太浪费了,看着心疼”。

他举例说,中国没有大数据库,即使在中科院,很多关键数据也不在院里,在个人电脑里,人一走,所有工作从头再来。“谁也不拿出来——拿出来,谁的饭碗就没了。”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形容,“高校基本是‘小农经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弄点项目弄点钱,小富即安。

干勇说,中国现在是“低水平重复”严重,“高水平重复”也很严重。虽然载人航天等技术领先,但很多核心技术空心化,很多关键设备几乎都依赖进口。“我们的学费付得太多。”

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担任“863计划”专家组成员时进行了一次尝试。以往科研人员申报项目,“拿到钱就胜利了”,经费拨付后,项目做不出来也没什么办法。鉴于此,他主张,先给申请人10%的启动经费,视效果如何再继续拨款。没有想到的是,几个项目最终都完成得很好,承担单位也不是原来想象的重点大学。

如今的“2011计划”,也是类似的后置战略:不看你说的咋样,先看发展如何,然后再给支持。

王树国所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参与了“2011计划”的申请。该校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多年前在没有任何拨款支持下开始了“小打小闹”的合作。后来他们决定整点“大”的——联合组建了空天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

在这个平台上,行政退到了后面。丁肇中、孙家栋等5位首席科学顾问和40多人的专家委员会决定发展方向。“这个阵容一摆,哪有我们说话的份儿?”王树国这位校长清楚,“我就是搞后勤服务的。”

反感行政干预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委员,今年提出了科技立法的建议。他希望用法律来明确一个原则:科学的事情由科技共同体来定,而不是渴求政绩的官员说了算。

周玉梅说,国家到处需要花钱,仍然加大研发投入,是令人鼓舞的事情。科学家心里有数,1000万元的研究经费,按照现有的税率,很可能是一家两到四亿产值的企业上缴的全部利税。用好这个经费,我们自己有责任,政府也有责任:改革体制,转变职能,给科学家松绑。

令这些科学家兴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参加的首场政协分组讨论,就是与他们在一起。当了多年政协委员的王涌天希望,以此为标志,“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原标题:给科研松绑 盼科学春天)

责任编辑:张国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