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信息技术碰撞传统教学文化

  • 周清春 (科技日报)
  • 创建于 2007-06-07
  • 1503
     --------------------------------------------------------------------------------

    科技日报记者 周清春

    嘉宾:宁滨(北京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杨宗凯(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马石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何国平(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苏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长、教授)

    信息技术与教育结合,将会带来什么?

    有人说,信息技术的出现将会取代传统的教育方法,以前我们看到的教室将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虚拟与真实相结合的网络教学。

    有人说,信息技术只是一个工具,并不能取代传统教育方法,因为充满生机的学校文化在网络上是产生不了的。

    5月26至27日,中国科协举行的第七期主题为“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讨论。

    信息技术把教学变得更“个性”

    何国平:现在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教,二是学生要学,从这两方面考虑,我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只不过你该如何开发这种工具,如何让它把教学变得更为个性化。

    我们搞医学研究的现在都讲个性医学治疗,对学习同样也是这样,教同样的知识,你在教堂上讲课,每个学生接受的能力不一样,对某个学生,某种知识的传输形式可能对他更容易接受。以前这一点很难实现,因为不可能一个老师在课堂上讲,30多个学生都听得很好。但是现在有了电视、计算机等技术,你就可以把教学材料搞得多样化,每一个学生可以从里面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有些学生对图像接受能力比较好,有些学生对声音接受比较好,而有的对既要有图像还要有声音的接受比较好,这样,学生们可以有很多选择。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确实为个性化教学开拓了很广阔的空间。

    然而,个性化教育虽然可以把同样的教材变成几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但是谁来决定这些不同的方式究竟对谁比较好?这是目前计算机没法做到的,教师之所以一定要学习教师心理学,是因为他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思维碰撞

    宁滨:信息技术,教育,这是非常大的两个题目,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两大问题,因为IT技术发展到今天,对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它肯定对我们的教育,包括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思想都产生很大影响。

    我个人的体会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是分层次的。第一,因为我们的教育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大众教育、精英教育,IT技术发展到现在,对不同层面的教育的影响不一样,比如网络技术、电视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职业教育、大众教育、科普教育的影响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虽然大家提到网络依赖性问题,说网络带来浮躁现象,网上抄袭等,我觉得这都是次要方面,它的主流方面是,对知识的普及、对职业培训的作用不可代替。

    但是相对来讲,对于精英教育,也就是创新教育,我们现在还处在认识阶段。比如大家在一起讨论发言,相互思维的碰撞是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的,因为两个人面对面在一起争论问题、讨论问题,所带来的活跃思维是别的东西代替不了的。

    信息技术不能创造校园文化

    马石庄:一位大学校长曾说了一句话,他说,我们办大学不但要考虑学生的目前,还要考虑学生的未来。

    现在,我大学早已毕业,我就反过来想,大学给了我什么?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到底用信息化能不能建一个我25年前或者更多年前所感受的学校?做不了,为什么?校园文化具体说就是由教师和教师、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组成的一种面对面的多元文化教育体系,这几个因素缺一不可。虚拟的信息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图像,提供新的交互方式,但交互取代不了面对面,交互闻不到气味,感觉不到活生生的人。

    信息技术不可能替代面对面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多元化的教育。我在研究生院管学生,到科学院各个研究所调查发现,研究院的学生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校园文化,而其他大学里恰恰就有面对面多元化交流的校园文化。我们的研究所文化单一,使得我们的教育大受影响。

    同学一年终身难忘,难忘的是什么?我想难忘的不是计算机,也不是MSN,也不是QQ,恐怕难忘的是站在他面前活着的身上散发着汗味的教师讲的课,这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这一点是信息替代不了的。

    未来学校将会实现全球化

    杨宗凯:我们展望一下,2020年以后教室是什么样的?我觉得这对教学模式和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国外已经开始做了一个项目,他们认为,2020年以后,学校招生不会是在教室招生,它的教室会在全世界,听课的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点,这就是学校全球化。学校全球化,得益于两个关键技术,一个是带宽要更加宽,一个是多媒体化,任何行业都没有像教育这样迫切需要多媒体的发展,因为教育对声、文、图的需求量非常大。另外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虚拟增强现实技术。

    网络是无边界的,它一定会对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现在已经有100所大学发起计划,做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平台,包括牛津、剑桥等都参与其中。以后随着信息的发展,虚拟和真实将结合在一起,不存在交流问题、空间问题,这将是革命性的。

    教室永远不会消失

    苏刚:我们还可以预言,信息技术在未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而且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大家已经谈得比较多了,比如替代论、工具论。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双刃剑,它高速发展,在给人类经济社会带来更大收获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效应。

    如果我们设想,经过几十年以后,我们的大学里没有教室,仅仅通过网络连接起来,这样的教育在某些方面一定是有缺憾的。举一个例子,汽车发明已经100年了,高速公路也发展得非常快,但是堵车的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城市堵车的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我们以后的教育完全依赖于网络,会有很多问题,就如北京经常会堵车,堵半个小时很正常,如果世界各地不同的人,正在网上讨论的时候,忽然网络发生堵塞,这对教育的影响很大。除了网络堵塞,还有病毒问题,这个问题永远不可能解决,因为这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的。技术再发达,钱再多,带宽再宽,总归有一些人制造各种各样的病毒妨碍网络的畅通,从这一点来说,我不认为教室会消失,教室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的。

    ■新闻缘起

    5月26日至27日,中国科协举行了第七期主题为“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来自中科院研究生院、北京邮电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展开了激烈讨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何国平认为,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工具使用,只不过你该如何开发这种工具,如何让它把教学变得更为个性化。

    北京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宁滨认为,相互思维的碰撞是任何信息技术不能代替的,因为两个人面对面在一起争论问题、讨论问题所带来的活跃思维是别的东西代替不了的。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认为,信息技术不可能替代面对面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多元化的教育。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杨宗凯认为,未来教室会在全世界,听课的学生在世界的不同地点。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务长苏刚认为,教室永远不会消失,这是几千年的教育史验证的。(周清春)

    ■相关链接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末以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社会”的提法陆续出现,作为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之一,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随之出现。

    2001年7月,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正式把教育信息化写入了正式文件,并把其列为全国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的战略要点,教育信息化从此被提上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获得了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里,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将以更加惊人的速度大步迈进。我国讲教育信息化,强调的也正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肇庆学院电教中心的副教授崔百宁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远程教育及校园网建设全书》中定义的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于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对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责任编辑:周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