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报:着力培养未来科技将帅——中科院研究生教育成就巡礼(中)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6-09-26
  • 1050
     很难找到没有研究生贡献的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伊始,即确定了“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办学原则,采取“先到教学园区或教育基地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到培养单位由导师指导进行科研实践并撰写论文”的“两段一体”的培养模式。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科技大学通过与中科院众多研究所的多年合作,也已形成了“所系结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良好传统。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科院明确提出培养一流人才的要求。“对我院来说,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已很难找到一项没有研究生参与的重要科研活动,也很难找到一项不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研究生不仅寄托着中科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科院的现在,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中国科技大学在校研究生几乎全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2004年全校发表SCI论文1161篇、EI论文647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分别占68.9%和71.3%,反映出中科院研究生的科研贡献。

    富有创新能力、能在科研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生,是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心任务。中科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在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成为一位专业的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将帅人才,基本上必须具有博士培养的经历、通过相关科研实践的考验。中科院鼓励、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学子在大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攻克博士学位,这是中科院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完成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使命的重要保障。

    “我们今年毕业的107位研究生中,仅有两名是硕士,其他全是博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管理人事教育处处长兼研究生部主任王松涛说,“这么多国际前沿项目,这么多好设备,不培养博士太可惜。”确实,国内最大规模的科研机构、最雄厚的科学研究队伍、最高水平的导师力量、最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最丰富的研究项目等,这些都是中科院举办全国最大规模研究生教育且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成就的坚强后盾。

    “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必须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裴钢院士说。中科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历来注重让研究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今年3月底,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启动“博士培养工程”,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重点项目“新型空间有效载荷”为试点,在55名候选人中选出9名优秀博士生作为工程首批启动人员,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工作室并重新确定导师,组建了由王家骐院士为组长的导师组,还聘请所外专家就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培训。目前,入选的9名博士生已在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研究、总体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充分把握科学家成才关键期

    随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品牌的逐步确立,研究生们充分利用优异的科研和学习环境,充分把握研究生阶段这一发展成才的关键时期,个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院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迅速提升。

    有一项指标可以反映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那就是全院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据了解,1999~2006年我国共评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787篇,中科院即有148篇入选,占入选总数的18.8%。其中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出99篇,中科院研究生院入选19篇、中国科大入选5篇,“一院一校”总计24篇,达全国总数的1/4。与之对应的是,中科院当年的在学博士生人数不足全国总数的10%。

    中科院研究生们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国际一流期刊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随口就能举出好几个例子:2005年9月,中科院动物所的博士研究生李文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论文;同年上海生科院的蒋辉、管吉松,生物物理所的孙飞等研究生,先后在《细胞》上发表论文。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也有3位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和《自然》上。同时,不少研究生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还为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获得2006年度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的博士生王翠焕,充分利用实验室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实验条件,从事凝聚态物理前沿基础研究。截至今年毕业前,她已累计发表SCI、EI论文27篇,其中国外刊物26篇、第一作者8篇;仅2005年、2006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物理评论快报》论文1篇、《物理评论》论文2篇。王翠焕表示,中科院创新环境好,在中国科大读研的几年自己受益良多。

    中科院全院上下充分认识到,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已成为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如果教育观念、方法不转变,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就没有路可走。”路甬祥指出,中科院未来研究生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应逐步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应放手让学生做一些科学上重要、但导师自己还不太了解的学科,尽早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鼓励学生从研究生阶段就培养起创新实验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和自信心。他衷心希望,切实培养好目前这批年轻博士生,让他们在自己的服务年限内多做创新工作,真正推动中华民族的振兴。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6-09-20)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