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制约领军人才成长

  • 翟立新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11-07-15
  • 3288
目前我国的科技体制有很多制约领军人才成长的因素。在做科技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对数百家科研院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表明,制约领军人物出现的首要因素是研究人员缺乏长期稳定的研发任务支持,而只有多实践、大视野才能激发领军人才的成长。
 
现在项目经费申请渠道很多,最近的统计表明,20多个部门都有科研经费。但是经费来源分散、不稳定,一个科技人员需要应对多个不同的项目申报渠道,难以保证科学家在一个方向上持续深入稳定地作研究。
 
在项目申请过程中科学家缺少科研的自主权。科学研究有很多不确定性,有时是“黑匣子”。如果在设计课题之初,就要把买几张纸、开几次会、做几次实验都设计好,那不是科学研究的规律,而是工程项目的规律。但我们现在很多科研管理就是按工程项目管理的规律——预算非常刚性、科目非常细。大量科技人员反映,时间多用于编预算、应付各种审计检查。有调查说科学家只有1/3的时间做科研。
 
我们的科研经费是真的多了,还是不够?从纵向比,“十一五”期间科研经费年均增长20%,但从科技需求来看,我国科技人员的人均科研经费是每年3万~4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年10万美元以上,差距很大。
 
在很多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工资无法用事业经费全额保障,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找经费来发绩效。我们的调查表明,在很多科研单位的人员工资结构中,绩效部分占到70%以上。就是说收入的大头要靠科技人员自己去找。
 
此外,科研经费分配上存在“马太效应”。一方面,很多成名成家的科研人员手里拿着若干个科研项目,多得做不过来,只能当“老板”去“分包”;另一方面,很多“刚露尖尖角”的青年科学家得不到有效的经费支持,成长困难。
 
科研评价的短期化、功利化、非创新导向也是制约因素之一。很多单位把申请了多少项目、拿了多少经费、发了多少文章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反而把科研质量和成果实用性放在次要位置。
 
另外,我们还存在“研而优则仕”的现象:一些科研上卓有成绩的人很快被提拔到行政领导岗位上去,这种官本位和行政化倾向实际干扰了这些可造之才在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
 
这些制度上的障碍,科技体制改革将努力解决。
 
(本报记者肖洁根据作者在首届科技领导力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科学时报》 (2011-07-15 A1 要闻)
责任编辑:翟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