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根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按照合理布设、避免重复的设置原则,近日,已有3个水土保持综合监测小区、9个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点、17个水土保持辅助监测点在三江源保护区内建成。这将填补我国在三江源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料空白。
据水利部水土保持司介绍,实施的监测内容主要包括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监测;在水土保持综合监测小区观测站进行连续动态观测,在9个生态系统综合监测点和17个水土保持辅测点进行适时巡测,从而建立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体系,以监测不同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
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总投资75亿元,计划在6年内实施通过还草还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同年7月中旬,青海省水利部门即编制完成了《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工程实施方案》。该方案提出,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平方公里(其中生态修复381.9平方公里),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发生。
为达到方案规划目标,及时掌握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保护区将建立一个密度适宜、布局合理的生态监测站网,以遥感、地理信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技术支撑的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系统将逐步建设形成。
这套生态监测系统不但实现了实时监测生态环境变化状况,查明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并有效地建立起该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数据库及信息传输、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为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了客观、科学、丰富、直观的基础数据,直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服务,并且将填补我国在三江源高海拔地区的生态环境数据资料空白。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