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活字版到万维网

  • 张信刚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教授
  • 创建于 2005-05-18
  • 1504

     一、文化鼎盛的北宋

    北宋是中国文化趋于成熟而富创造力的时期。经学、史学、哲学十分发达;词、文、书、画有很大的发展;科举制度已逐渐完备;官学及私人书院都很兴盛。

    北宋时期,公元11世纪中叶的多位学者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欧阳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王安石的“春色恼人眠不得”,以及书、画、诗、词、文章俱佳的全能作家所留下的名句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 “天涯何处无芳草”;“不识庐山真面目”,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的语汇。

    司马光所主编的《资治通鉴》,上下千余年,洋洋数百卷,是一千年来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程颢、程颐二程所建立的理学奠定了近千年来的儒家思想体系。但是所有这些学者名家们的著作加在一起,恐怕也不及当时一个毫不出名的“布衣”对人类的影响来得巨大而深远。那就是发明活字版的刻字工人毕昇。

    二、印刷术促进文化教育之发展

    据北宋沈括(1031—1 095)的《梦溪笔谈》记载,毕昇大约是在1045年前后发明活字版。他用胶泥刻成一个个单字块,加工处理后。按韵排好,以便检索。印刷时,先在一块铁板上敷以烛脂和蜡,然后用一个长方形铁框放在铁板上,在框内排字。排满后将铁板置于火上烤,使烛脂及蜡稍化,再用平板在上面一压,活字就会固定为一板,之后涂上印墨印刷。印后再加热熔化将字取下待用。沈括说:“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在活字版之前已普遍使用,而活宇版发明之后仍然大量继续使用的,是雕版印刷。那就是将文字及图形反刻于一块细密结实而平滑的木版上,每页刻一版,涂上印墨,像盖图章似地印在纸上。雕版印刷大约始于隋唐之交(公元600年左右)。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与文物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国古代印刷史图册》对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有图文并茂的介绍。印刷术的前提要素,当然是文字以及纸、墨和刻版技术。中国文字起源极早,秦时得到统一。造纸术始于西汉,但东汉蔡伦在公元105年用植物纤维为原料制成了质地较好的纸。到晋时(公元300年左右),纸已取代了简帛而成为书的材料。以纸抄书,成本比简或帛要低许多,所以知识易于传播。自从有了印刷术,知识更为普及,文化也就发展得更为迅速。

    印刷术初时主要是用于印佛经、佛像。后来才扩大到经书、史书、文章、诗、词等。到晚唐时,都市中已有书市,文化早已不是贵族专有的了。宋代政府设立国子监(即类似于今日的官立大学),也掌管印书。国子监中所有的印版,在公元988年至1005年的17年间,从四千次增加到十万次!北宋时人才辈出、文化鼎盛,和印刷术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除了官(即国子监)刻书籍之外。还有坊(即书局)刻及家(私人自己出资印书)刻。据研究,宋代印刷最发达的地区是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当时所出版的书籍中有百分之八十是印于这五个地区。宋代有姓名记载的进士共有近三万人,其中二万四千人,即百分之八十也出在这五区!从时间上看,宋末进士是宋初的四倍,这正是宋代经济文化发达,教育逐渐普及的证明。

    三、宋代工商业发达技术先进

    南北宋三百年,是中国社会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北宋时全国人口大约为八千万,工商业逐渐发达,运输通畅,纸币(拜印刷之赐)流行。首都开封面积是古罗马城的三倍,人口约一百万(当时欧洲没有超过十万人的城市)。11世纪时,中国早已使用焦煤炼铁,生铁年产量达到十一万四千吨(英国18世纪的铁产量仅是此数的一半)!有了大量的铁,农具大为改良,兵甲武器也日益精进。宋统一了十国之后,国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市场,商品经济开始发达。与此同时,对外贸易也显著增加。扬州、杭州、泉州、广州等地从波斯及阿拉伯世界来的船舶不绝,建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宋时所造的船已有甲板五至六层,十多件帆,用艉柱舵,航海图及罗盘导向,可载500人(当时地中海用的大木船还在靠人力和操舵橹航行)。文化与经济的力量加上航海术及兵器的先进,完全可以想象中国有可能会早于欧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并殖民世界各地。然而,历史却没有循着这一轨迹发展。美国的中国史专家费正清(JK Fairbank)认为,中国当时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动机去这样做。后来明朝在郑和七下西洋之后宣布海禁,便说明了这一点。

    四、欧洲的勃兴

    当蔡伦造纸时,正值罗马帝国兴盛于地中海周边。5世纪时罗马亡于北方蛮族,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公元900年,造纸术由巴格达传入埃及开罗,公元1100年再传至摩洛哥。公元1150年,自8世纪初叶起即被北非伊斯兰教信徒占领了大半的西班牙,由摩洛哥传入造纸技术,建立了欧洲第一个造纸作坊,为时比蔡伦造纸晚了1000余年。

    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大约是经过波斯及土耳其,于14世纪传入意大利。现在所知的出品于意大利的最早的印刷物,比在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印刷品要迟700年。至于毕昇所发明的活字版,于400年后在欧洲出现了同类技术,那就是公元1455年德国谷腾堡(Gutenberg)所印的《圣经》。

    纸及印刷术传到欧洲后,大大地激发或推进了文艺复兴及宗教革命。马丁·路德就说印刷是“上帝无上而终极的恩典,使福音得以遐迩传播”。通过大量的价格较手抄本低廉数十倍的出版物,欧洲人的文明得以大为昌盛。由于欧洲文字是以字母拼音,所以使用活字版比汉字要来得更加简易方便,印刷术所发生的作用与影响也就更加显著。宗教、法律与科技书籍的大量出版,使全欧各地的大学也得以迅速增加。同时,活字版印刷也使欧洲各地通俗文学开始兴旺,这不但助长了民族语言的使用,也间接促成下民族主义及近代的民族国家。

    16世纪以后,西欧进入对外殖民时代,因而更加促进了它内部经济的繁荣。伴随着经济的繁荣,欧洲也出现了近代科学、理性主义及人文思想。17世纪末的牛顿是欧洲近世文明的一大代表人物。18世纪中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引发了大大提高人类生产力的工业革命。自此以后,欧洲支配了全世界。当今全世界任何地方的器物文明、社会制度及人文思想莫不受到欧洲文化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不折不扣地是美国世纪。除了飞机、电视与原子弹都是从美国发端之外,1946年在美国制成的第一部电子计算机,即俗称的电脑,将人类带入了数码革命的时代。

    五、数码革命及万维网(World-Wide-Web)

    由于量子物理学的进步,半导体晶体管于1956年问世。60年代初,晶体管已逐步取代了使用了大半个世纪的真空管。1963年,我在斯坦福大学读研究院时,一位读电机工程博士的同学告诉我,他们研究的一种新技术可以在一小块硅片上,用化学蚀刻法,一举制成了一个包含二十几个晶体管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当时我并不能领会这项技术的重要性,当然更无法预估它的影响。

    1971年,英特尔(Intel)公司造成了4-bit的4004型号微处理器,大约有2000个晶体管。Texas lnstrument公司也有类似的产品。我记得当时咬着牙用398美元,大约是未扣税前的三分之一的月薪,买了一个可以取代计算尺的电子计算器。接着,英特尔公司于1974年推出了8-bit8008微处理器,为当时已开始普遍的微电脑巩固了江山。接下来的286、386、486、586(即Pentium)的相继问世,今天已是无人不知了。最新的PentiumⅡ微处理器真可以当得起这个“微”字:在一个小于05平方厘米的硅片上,刻有由800万个晶体管所组成的极复杂的电路;每两条电路间的距离只有02微米,即千万分之二米。

    从60年代末期至今,平均每18~24个月,硅片的计算或记忆功能就增加一倍,而每个硅片的成本则不增反降。

    数码革命当然不只是微处理器的改进或电脑硬件的进步。1971年,美国有人将23部电脑用一套规范(TCP/IP)联成一个网络,称之为互联网(Internet)。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微型电脑兴起之后,互联网已在全世界范围形成了一个周详无比、无远弗界的信息交流网。通过高速光缆,网民可以轻易地在互联网上使用电子邮件,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电子商业,视像会议等功能。现在互联网约有2000万台电脑分布于世界各地,网民超过1亿。互联网上的信息流通量大约每一百天就会增加一倍。

    1994年,互联网上又出现了以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http)为基准的万维网(World-Wide-Web)。经过四年多神速的发展,目前已有约500万个网址。每个网址都可以通过Search engine容易地寻找到。网址文字、图像、声音,一应俱全;而最新出品的微处理器将令使用具有三维图像的多媒体产品更为简易。

    六、中文信息处理

    汉语是单音字,合字而为词。汉语的组织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了音韵的协调平稳与语气的顺畅,汉语在语法及词汇的选择上均可以做出多种措施。这就使中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歌赋,具有特别的韵律与神韵。然而,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方块字,所以汉字的书写相当困难。到了近代,汉字的打字及印刷排版都比拼音文字困难得多:中国的文化及教育明显落后于欧美,而普及起来极为不易。因此自五四运动以来,许多中国知识分子都陷入了一个思想与感情上的两难:一方面是认为惟有学习世界上多数民族,采用拼音文字才能普及教育与文化,使中国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对祖先几千年来留传下来的艺术性极高的汉字很有感情,舍不得放弃。另外,由于汉字是方块字而非拼音文字,印刷术的发明与书籍的大量流通使我们这个人口众多、方言复杂却使用相同文字的民族享有极为丰富的共同典籍。这是全世界任何其他民族都没有的一种无形却又十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由于这个缘故,五四以后的历届中国政府或是制定注音符号以辅助汉字,或是简化汉字,却都拿不出决心,像朝鲜或越南那样,走完全拼音的道路。

    又是一句宋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70年代末期,中国政府公布了将汉字简化到几乎不成形的第二批简体字,受到全国多数人的抵制而终于不得不放弃推行。正在这个时候,微型电脑出现了,电子储存的成本大大降低。而聪明的现代中国人(大陆上的、台湾的以及居住北美洲的)创造了多种汉字输入法,使汉字打字几乎与拼音文字一样迅捷;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又发明了电脑输入激光排版的新方法,大大提高了汉字印刷的效率。这就使困惑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将近100年的难题得到了解决。随着微电子技术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中文(汉字)信息处理已不再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障碍!我们祖先所发明的活字版印刷,给予使用拼音文字的欧洲人一个普及文化的大好机会;欧美人所创造的电脑技术、激光技术,却又给了我们这个使用方块文字的民族一个普及文化的新动力。看来,世界还是公平的,我们这个古老而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遇到了新的机缘。

    七、万维网时代之中国文化

    电脑、互联网、电子邮件,特别是万维网的普遍化,使得以中文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换和用拼音文字几乎一样地方便与迅捷。现在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来充实中文信息的内容。

    一个2l世纪的中国人,应该学习如何在日益宽阔的资讯高速公路上驰骋。但是我们也应该不只是奔驰于既有的公路上,而应该兴建更多更好的公路,同时也制造一大批以汉字为引擎的“车辆”。城市大学最近新成立了一个创意媒体学院,就是希望在这方面培养出一批人才。我们应在数码革命之后的万维网时代努力创造一个比发明活字版印刷时的宋朝更加璀璨的新文明。我将这项伟大的工作称之为“C++工程”。“C”原是大约10年前兴盛起来的电脑语言,后来经过改进变成了“C+”,再经改进则成为今日被广泛应用的“C++”语言。我使用“C++工程”这个代号,一方面是借用这个资讯科技的术语,赋予这项工作以时代气息,另一方面也是想说明,创造万维网时代的新文化将是一项极艰巨的工程。

    在这个符号里,“C”这个字母代表Chinese Culture,即中华文化。我们所原创造的万维网时代的新文化,无庸赘言,自应是以我们固有的文化为基础。第一个加号“+”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完全接受前人所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而是应该对中国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譬如说,为什么宋代政治、经济、文化都已相当成熟,但却没有在后来导致像欧洲“文艺复兴”那样的整个社会的质的飞跃?又如,尽管宋明以来,中国的工艺技术十分先进并富创造力,为什么却没能产生以数学推理及重复实验为方法的现代科学?再譬如,中国虽然很早以前已有了人文主义的思想以及“民为贵”的社会理念,为什么近代却未出现像欧洲那样的人文主义及民主思潮?(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一些思考曾先后发表于《信报》。)

    至于第二个“+”则是指我们要胸襟开阔,具备现代的国际视野。我们应该像魏、晋、唐、宋时的前人那样,自信而开放,随时可以从外域文化中吸收有益养分。今天已被我们民族充分消化了的佛教来自印度;中国的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建筑,甚至饮食、衣着都受到印度与中亚的许多影响。今天我们早已忘记了来源的裤子、椅子、胡琴甚至大饼也都是来自西域。

    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经济文化逐渐全球化的世界。身处全中国最现代化、最具有国际交往经验以及最自由开放的香港,我们正可以为“C++”工程”多出一分力。惟有在下一个世纪里,做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并为人类的文明再度做出重大贡献,我们才算是上无愧于祖宗,下对得起子孙。

    (本文为张信刚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学的演讲)
责任编辑:张信刚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