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组织如何规避决策陷阱?

  • 龚波 (中国教育报)
  • 创建于 2007-03-01
  • 1195
组织决策是现代组织管理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组织中通过具有不同专业化分工的成员利用各自的知识和问题处理能力共同协调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高度组织化、复杂化的社会系统里,相对于个人决策而言,组织决策在决策主体、决策模式、决策权力、决策效率、决策风险、责任主体等方面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优越性和更多理性。毫无疑问,现代大学的组织结构和设计决定了大学必须实行组织决策,而非个人决策。在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制度规定下,大学的组织决策过程主要通过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校长办公会、校务委员会等集体议事来实现。然而,在理想的决策模型和现实的决策过程之间,在期许的决策效果和事实的决策效能之间,我们往往感到困惑和压力:困惑的根本在于组织决策、科学决策何以真正可能?压力的来源在于组织决策本身存在的局限和危险,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的组织决策过程有没有陷阱?如有,应当如何规避和预警? 陷阱之一:目标不准 大学组织决策过程的第一大陷阱就是决策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导致盲“目”决策。目标是大学决策的方向和指南,那种天真地以为大学组织决策本身会使目标清晰、准确,在现实中往往会误导决策的方向和价值。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也是一个耦合的、松散的有序组织,这种组织特性决定了大学组织决策目标的分散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多主体性。大学行政决策事关学校有效运行的制度安排和方法路径,学术决策事关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学科设置、学术研究、核心竞争力等根本大计,两种类型的决策都缺一不可,看似平常的决策行为,背后其实包含了大学发展的理念、战略、方向、思路等多方面内容。 任何决策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发现目标、确定目标可参照以下的步骤:通过集体辩论找出大学决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所在;将我们所关注的问题转化为可展望的、简洁的目标内容;将欲决策的目标与手段建立对应关系;从分解目标、陈述目标、实现目标等不同层面弄清目标的真正意义;要用价值标准测试大学的决策目标,并及时获悉全校师生的互动反馈。 陷阱之二:经验固化 在大学决策中,个体经验的作用被“经验”地赋予了组织价值,由于时间压力、注意力分配、权力差异等因素影响,大学的决策者们(党委书记、校长或由专家组成的群体)往往难以形成群体思维,不重视不同意见,把群体外成员的看法刻板化,以组织决策为名而行个人决策之实,形成决策的“小团体”,并把个人经验、“小团体”做法合理化、经常化、扩大化,紧紧抱住过去曾经做过的成功决定和让他们一举成名的策略不放,并把它当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进行放大,这就埋下了决策的第二大陷阱:经验固化。 要规避经验的陷阱,大学决策者首先要勇于抛弃自我“理性”和“经验”的自负,承认经验和知识的有限理性,认识到组织议事的重要性;其次要超越经验固化的误区,有好经验是好事,但不能守株待兔,历史信息对组织的决策参考要慎之又慎;大学决策者关键还要善于学习,相互学习好经验,但不生搬硬套,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学会独立判断而不主观臆断;要提倡组织学习,作为学习型组织,大学组织更需要学习、需要理智,通过学习优化组织,创新经验,改进决策。 陷阱之三:责任分散 个人决策的后果责任很大,但没有责任的决策则容易走向极端。大学组织决策面临的第三大陷阱就是责任分散、责任不明。现实中也不难看到,不少的大学决策备受冷视或一直没有执行、没有落实,尤其是一些与大学师生当前利益和关系不紧密,而只与学校长远发展休戚相关的决策始终难成定论或执行不力,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明确的责任机制、责任主体来督促、来保障。 完善决策的责任机制、落实责任主体、监督执行进程是规避责任分散陷阱的有效方法。大学决策要从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三个阶段明确责任内容,落实不同阶段的责任主体,分管校领导、决策专家、校务委员等都要界定职责范围和权限,做到权责分明,无责便是过;同时要强化决策执行的监督力度,通过公示、考核、监察审计、校内外评估等多种方式促进决策的责任到位。(作者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博士研究生) ( 2007年02月17日 作者:龚波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
责任编辑:龚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