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缘何“冰火两重天”

  • 创建于 2006-10-31
  • 900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无限供给”一直是中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争夺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然而2004年,号称劳动年龄人口最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巨大的中国,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冲击。工人短缺最早出现在珠三角制造企业中,随后逐步蔓延,甚至扩展到中部地区,短缺工种也从熟练技工发展到普通非技术工人。许多企业因招不到工人无法正常开工。2006年春,“民工荒”再次卷土重来,据广东省的调查,截止到2006年3月份,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民工缺口数超过100万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或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据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联合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签约意向的毕业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这意味着将近三成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随着就业难度加剧,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也一降再降,调查显示,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根据笔者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恰恰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理清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需要深入具体层面进行分析。 “民工”真的稀缺了吗?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据社科院2005年的一份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劳动力总量预计到2021年才会开始减少。以后的15年中,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13亿人口的5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还会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继续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据农业部测算,我国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还约有15亿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25个省48个县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仍有75%的人表示将继续外出打工。这表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供应仍然很充足。 再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出口都很活跃,无疑会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据测算,我国目前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约15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因素至少有以下三点。 首先农民工工资过低。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廉价劳动力之所以廉价,说明供给太多、需求偏少,劳动力长期的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很低,上涨很慢。2004年广东省“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82%,1200元以下的占787%。而同期广东全省在职职工月平均收入为1675元。有研究显示,最近12年来,珠三角民工月工资仅仅增长了68元,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拖欠工资的发生,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更是困难。而同时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子女就学、养老、医疗支出却在不断增长,打工收益甚至难以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吸引力自然下降。 其次务工环境差。工作环境差是缺工的重要原因。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设施差、吃住条件恶劣;企业文化生活少,员工缺乏凝聚力;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请假制度几近苛刻。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只能作为城市里的打工者,不能享受城镇市民拥有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服务,孩子上学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所以,农民工常常是工作在城市,家在农村,提高了务工成本。这增加了农民工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困难。 再次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加。由于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新农村建设、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从事农业的比较收益上升,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意愿有所降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目前,一个较为一致的论断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前些年不断“扩招”有很大关系。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达2300万人,毛入学率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毛入学率并不高。早在1995年,毛入学率超过35%的国家就有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就我国人口受教育情况来看,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共有1178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有68万,比例为577%。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不如。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一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为何如此尴尬,甚至比农民工还要困难?从现象层面看,不外乎是因为大学生的培养和社会需求错位,或者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等原因。 低水平产业结构是二者并存的根本原因 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但低端劳动力出现“短缺”和高端劳动力出现“过剩”的状况,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更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劳动力需求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而低层次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根源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因此,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才是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产业层次低和结构不合理,所能提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相对不足。我国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但大而不强。低端的加工装配制造业规模庞大,而高端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作为增加就业主要领域的服务业更是如此,传统的餐饮、商贸、运输等服务业比较发达,而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如法律、咨询、信息、金融等服务业所占比重低,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在劳动力需求上,必然是以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为主,而复杂劳动需求不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5年度全年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5年劳动力需求中,高中学历要求的占367%,大专以上学历要求的只占209%(其中大专占15%,本科占56%,研究生占03%)其余都无学历要求。和农民工相比,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上学的费用和机会成本,必然在对工资、待遇等工作要求较高,因此,在大学生连续扩招、供给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市场虽然供给量大,需求量也比较大,但低层次产业的低工资导致庞大的供给不能转化为有效供给。由于在全球分工中,我们占据的是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靠低价格、低利润来获取市场,低价格反过来造成低成本、低工资,工人工资长期维持在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或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上升,就会出现一方面劳动力过剩,一方面“民工荒”的现象。“民工荒”的实质,就是低水平的产业支付不起上升了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调查也表明,月工资1000元正在成为新的招工难易的门槛。 几点建议 “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内在基本矛盾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长期的努力,又必须寻找现实的切入点。当前,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提高工人工资。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又需要技术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多样化要求,打破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继续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特别是民工的职业技能,为产业升级输送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第三,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包括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对人员的自由流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优化就业环境必须统一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包括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地方保护主义。 第四,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劳动者工资,禁止非法用工和拖欠民工工资,研究建立协调劳动和资本利益关系的有效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田兴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