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沉积范围最大的三个区域之一,中世纪以来,这里的环境遭到大面积的破坏,其原因是复杂的,包括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对黄土高原的研究对于改善这里的环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11月7日,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所长李锐如是说,他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北京办事处科技与环境项目官贾古玛、德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韩明德两人手中接过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地管理和生态恢复》一书的首册,该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行的生态系列丛书第三册。
生态问题威胁黄土高原经济社会发展
黄土高原沉积物来源于干旱的亚洲中部,其黄土大多为风积物,沉积最大厚度在200米左右。如今的黄土高原是沙尘暴频发区,也是沙尘的来源地。黄土高原强烈的土壤侵蚀导致大量泥沙沉积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使河床高出周围3m~10m,形成“悬河”。
该书指出,更重要的是,当中国大部分地区正在经历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之时,黄土高原的生态系统,包括植被、土壤和地下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当地的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威胁。
“这本书归纳总结了中国和德国众多学者几十年来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和规划,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和可操作的方法。”作为该书主要作者之一的李锐说。
水土保持项目初见成效
“今天,陕西省现存的森林仅占其国土面积的5%,森林退化的面积仍然比较严重。尽管如此,这并不意味着黄土高原的生态恢复工作是不可以进行的。现有森林里的许多树种都是非常适于在本地生长的。”该书结尾这样总结道。
过去的20多年里,水土保持项目已经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内得以开展,有效地减少了黄土高原向黄河的水土流失量,其减少的泥沙数量在3亿吨左右。现阶段一些水土保持项目正在让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促进社区参与和土地利用与管理上。有的项目结果表明,一个退化的小流域通过连续有序的治理,在15年到20年内可达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效果,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生态恢复三项建议
该书就生态恢复进行了充分讨论,概括起来可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在自然中寻找答案”。也就是说,回答什么是自然生态环境需要恢复的东西,以及在什么地方恢复的问题。当地自身的自然生态环境将成为项目规划中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这方面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历史上和现阶段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分布的比较。这样的方法能够基本了解用于生态恢复工作而种植的森林和灌木,是否种植在了以前森林茂密或灌木丛生的地方。
第二,“整合”。林学家、农学家、水利学家、工程师和社会学家及土地规划部门都应当认识到,他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他们的通力合作。在政府机关里,相关信息不仅应当在机关内部实现共享,更应在机关之间和部门之间实现共享。
另一个在政府层面上更加富有挑战性的整合内容是将当地居民的经验、知识以及需求统一到生态恢复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来。
第三,“多元化”。中国的农业经济,由于受到土地改革和国际市场的影响,最近几年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黄土高原这样的地区,农业多元化才刚刚开始。尽管如此,多元化仍不失为一个减少人和牲畜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压力的很好的办法。多元化意味着将农作物、作物的种植方式以及牲畜的品种多样化,包括林农兼作。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