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成立

  • 48
  • 创建于 2004-09-01
  • 980
  本报北京8月31日讯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日前在北京成立。委员会筹委会主席孙鸿烈院士主持会议。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当选第一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由中国科协、科技部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筹备处主办的中国全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研讨会同时举行。至此,在全球环境变化框架下开展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相关的研究工作,将在中国国家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掀开崭新的一页。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最初是由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于1990年发起的,时称“人文因素计划”。1996年2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连同国际社会科学联盟理事会成为项目的共同发起者,项目名称则由“人文因素计划”演变为“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秘书处设在德国波恩。   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缘起日益严重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际科学界先后发起并组织实施了四大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即: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生物多样性计划。其共同使命是传播科学知识,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每一项计划均从整个使命的某些方面着手,侧重于更加特定的科学目标。其中,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侧重描述、分析和理解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因素,阐明人类—自然耦合系统,探索个体与社会群体如何驱动局地、区域和全球尺度上发生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的影响,如何减缓和响应这些变化。目前,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有五个核心科学计划,即: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安全、全球环境变化的制度因素、工业转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与培训系统。   与会专家们认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人类不仅受到来自变化中地球的冲击,而且人类活动正以前所未有的幅度和速度影响着地球系统,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水平。最近几年,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愈加认识到把人类置于地球系统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因而,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日益突显。人类社会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挑战,如何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环境变化并有效地利用这种变化的环境,即人类如何合理地管理“地球生命支撑系统”,以满足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是21世纪初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必须回答的问题。   专家们也指出,我国当前的GEC研究队伍还是以自然科学家为主导,人文领域的科学家介入比较少,与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研究的理念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已有的GEC人文因素研究比较零散,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沟通。在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委员会、核心科学计划及可持续性发展关键问题的三大联合科学计划中,我国均处于弱势地位,这与我国的实际科研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很不相称。为了保障我国GEC人文因素研究与国际的接轨和畅通联络,使我国人文因素研究系统化、组织化,增强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成立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势在必行。 (记者徐建辉 郑晨曦)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