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中国科技风采 (2004-01-02)

  • 1
  • 创建于 2004-01-06
  • 813
文前絮语   2003,我们的事业波澜壮阔,我们的情感迭宕起伏。   ——我们战胜了病魔,战胜了洪水,战胜了灾难;   ——我们经受了磨难,经受了考验,经受了锻炼;   ——万众一心战胜非典,实现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又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3,一个让中国人大惊大喜的年头,一个在惊恐之后欢乐开怀的岁月。风雨过后见彩虹!我们在困难中成长,在险阻中发展,中国风采让世界向往。   在这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中国科技闪亮出耀眼的光芒。在航天工程、生命科学与技术、古生物研究、大科学工程、SARS科研、高性能计算机与核心技术、科技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重大科技活动与科学人物等领域,一个个亮点表明:2003,一个属于中国的科技年。今天,我们以专版方式回首不平凡的岁月,向2003年挥手告别,并与全人类一起静静地迎接2004年的光临! 航天工程 关键词:发射   2003年,有人评价说是中国航天年。截至现在,我国今年已发射“五星一船”。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16日凌晨6点23分,在太空游弋了21个多小时后,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地面。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地完整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第三个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除此之外,我国今年成功发射的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启动了探月工程论证和关键技术攻关。国家航天局组织有关院士和专家对我国月球探测工程进行了综合论证,初步形成了以第一期工程为重点的论证报告。   点评:航天科技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和综合性的高科技群体,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渐强大的综合国力和不断提高的科学技术水平,表明我国完全有能力独立自主攻克尖端技术,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当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技术,寻求新的突破;如何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转化能力弱等问题。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之际,仍要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大科学工程进展 关键词:成果   2003年,科研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取得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对R值进行了精确测量;发现了质子-反质子质量阈的显著增长结构,可以说是发现了一个短寿命新粒子等。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也获得多项重大创新成果。HT-7超导托卡马克已成为对国内外全面开放的、世界上第二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公共实验平台,奠定了在国际超导托卡马克研究中不可取代的地位。   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项目获得今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标志着我国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能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由于风洞建造难度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跨声速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工程。   点评:大科学工程建设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部署之一。这些年来,我国已建成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科学工程,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合肥托卡马克装置、清华低温核反应堆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增强了中国的科研能力,拓展了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SARS科研攻关 关键词:攻关   今年的春天不美丽,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非典型肺炎,打乱了人们原本如鲜花烂漫般的心境。这一人类从未所知的烈性传染病,侵袭了神州大地。谁能识别它?谁能制服它?重任落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肩上。   4月16日,就在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确定冠状病毒变种是导致非典型肺炎病因的同一天,我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学家就成功地研制出了非典型肺炎的快速检测技术。也就在同一天,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宣布,他们已成功地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   4月17日,卫生部医药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广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共同完成了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冠状病毒技术,这项技术可在2小时内实现对非典病人的确诊。而到4月20日,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的科学家又把这一检测过程缩短到1小时。   12月16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消息说,目前我国研制机构已完成了3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并已向药监局提出了申报,有望很快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点评:在非典科研攻关中,我国科学家顽强拼搏,协作攻关,组成多学科的强大团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非典防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典科研攻关也凸现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在科研资源整合、部门合作等方面应该表现出更加灵活和高效率。引用一位参与非典攻关的科技工作者的话说,“大疫当前,非典科研攻关没有国界、省界,更不应有所界、院界!” 科技政策与科研体制 关键词: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说,今年也是中国科技改革年。科技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深化科技政策和科研体制改革。   今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科学技术评价始终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重大项目的评审采取记名投票方式等。   6月23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论坛召开,它标志着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此次规划期限为2006年至2020年,这是新世纪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迅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7月24日,科技部组织召开了“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部际联席会和专家顾问组成立大会,正式启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到今年,我国新一轮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走过了三年多的历程。2003年是丰收的一年,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并初见成效。现在全国共有2400多家公益类科研机构,其中国务院部门有近270家。目前,已启动的部门超过半数以上,启动机构超过总数的75%。   点评:年初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把今年确定为改革从破除旧体制向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转变年;是科技界各部门联合协作年等。回顾这一年的工作,我国启动制定科学和技术中长期发展规划,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整体目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们期待明年的改革更向深入,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 关键词:研制   12月9日,科技部在北京正式宣布,在国家863计划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共同支持下,联想计算机公司研制的国家网格主结点“深腾6800”4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在最新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中,"深腾6800"实际运算速度居第14位,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制造的超级计算机在这一排名中取得的最好成绩。   在此之前的7月23日,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宣布,将在未来8个月建造国内第一台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在芯片研制领域,5月12日,世界上第一块SPAR-CV8系列专门应用于嵌入式实时领域的32位S698处理器芯片,经过国内20多名技术专家历时一年半的顽强攻关,在珠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留学生创业园欧比特(珠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一次性流片成功,并通过运行测试。S698是继国内"方舟"、"龙芯"、"众志"处理器芯片之后,又一具有高技术档次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家族新成员,它的设计研制和运行测试成功,标志着世界嵌入式芯片技术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12月8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规模最大的中央处理器(CPU)系统芯片成功批量生产,进入市场推广阶段。这款名为北大众志-863系列的CPU系统芯片由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负责设计、研发。   点评:一个国家的高性能计算技术的水平,不仅体现了一个国家计算机技术的能力,更是国家尊严和国力的表现,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研制方面近年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正逐步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我们衷心期待中国计算机与世界同步发展甚至领跑世界潮流的日子早点来临。 生命科学与技术 关键词:基因   4月16日,6国政府首脑发表联合声明,祝贺人类基因组序列“全书”提前绘制完成。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经过13年的努力共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在人类揭示生命奥秘、认识自我的漫漫长路上又迈出重要一步。   国际顶尖科学杂志《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今年刊发了我国在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一批重大成果: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在水稻分蘖的控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以中国科学家为主、有法国与美国科学家参与的研究团队,完成了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菌--问号钩端螺旋体的全基因组测序及注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员陈霖在不变性知觉的拓扑知觉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中科院周琪研究员在体细胞克隆大鼠方面的原创性工作成果。周琪研究员与法国农业研究中心合作,在世界上首次获得了克隆大鼠等。   在生命科学技术应用领域,这一年在优质高产水稻研究方面同样表现不俗,在超级杂交稻、转基因水稻研究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沈阳农业大学的“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极其应用”项目使我国在超级稻育种研究上取得了新突破;福建农科院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的转基因水稻研究解决了转基因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籼型水稻抗虫转基因工程育种技术体系等。   点评:当前,生物技术发展在全球范围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为生物技术原始创新奠定了基础,生物技术将形成巨大的产业。因此,世界各国都把发展生物技术放到重要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应一如既往地重视生物技术发展,争取在某些生物技术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抢占部分生物产业制高点。 古生物研究 关键词:发现   1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以长文形式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在鸟类飞行起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徐星等人通过研究我国辽西早白垩世的恐龙化石材料,发现鸟类的祖先恐龙长有四个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权威评论认为,徐星等人这一工作是有关鸟类起源研究有史以来最为重要的工作。   6月1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刊发了我国科学家在银杏演化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中科院院士周志炎和合作者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郑少林等在辽宁西部义县发现早白垩世(距今1亿2千万年前)具有繁殖器官的银杏化石,其形态介于已知最古老的银杏和现生的银杏之间。这一发现填补了银杏演化史中一段长达1亿多年的空白,是银杏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同是6月,北京周口店遗址的科研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周口店古人类研究中心在周口店遗址附近的田园洞出土了山顶洞人时期的晚期智人化石,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田园洞也因此成为周口店遗址群的第27个地点。这一发现成为继抗日战争时期丢失的山顶洞人化石之外珍贵的古人类化石。   点评:古生物学在我国是一门研究基础好、在国际上有一定地位和影响而且发展潜力大的学科。特别是近年来有关热河生物群的研究更是引起国际关注。今年2月20日,《自然》杂志甚至发表长篇综述文章首次系统评价我国热河生物群研究。   但古生物研究有喜也有忧。据业内专家反映,因为古生物学是一门基础性强、难以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学科。从事古生物研究工作既要勤奋钻研、踏实苦干,还要耐得寂寞和清贫。近20年来,在种种因素影响下,古生物学年轻研究人员难以稳定,给学科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和隐忧。 重大科技活动与科学人物 关键词:影响   10月16日,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第九次学术会议暨建院20周年纪念大会,以及第三世界科学院科学组织网络第八届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词。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03年新增58名院士名单。年仅37岁的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卢柯、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成为最年轻的院士。   今年有一批重要的科学人物被世人所瞩目:   3月1日,国家隆重举行表彰大会。金怡濂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金怡濂,1929年出生于天津市,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3月8日前夕,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李方华院士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该奖在科技界有“女性诺贝尔科学奖”之称。李方华,现年72岁,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单晶体电子衍射结构分析的开创者。   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有一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医务和科研第一线。钟南山,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功勋卓著。钟南山,1936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医学院院长、广州市科协主席等职。   点评:今年我国承办了多项顶尖国际科学大会和学术会议。我国科学界和国际同行的合作日益频繁,领域也更为广阔,这是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历史充分表明,加强各种文明的交流,有利于激发整个人类的创新活力,有利于推动世界科技进步。   今年“感动中国”的科学人物很多,金怡濂、钟南山、姜素椿,还有一批为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人们敬佩他们,也感激他们,是他们一次又一次燃起了我们的激情,擦亮了我们心中的希望。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