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官员:中国大学正转型 不能用老观点评质量

  • 中国新闻社
  • 创建于 2005-09-20
  • 2239
中新网9月16日电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尧学日前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在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时指出,当前中国大学的教育观念正处于转型期,对高教质量的评价也不能沿用老观点。 文章说,社会上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存在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差。比如数学大师邱成桐就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会做人,二是基础很差。他举了很多例子,话语非常尖锐。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基础搞得很好,比较有水平,比如杨振宁教授这样认为。 文章指出,高等教育随着规模急剧扩大,学生质量可能确实面临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作为教师、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学生家长,等等,不同的群体都有不同的质量观。事实上,不同的学校,应当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因为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去搞创新性的科研。我们国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但即使是创新,也要区分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何况还需要很大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安心工作,把本职工作搞好。毕竟搞尖端科技创新的人还是少数。 文章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原来的质量观去要求。我们认为,现在的质量观应该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去要求,即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实际上,德智体美是个宏观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学校在这四方面的具体要求各异。不同点可能在“智”的培养上多一些。 中国的大学正面临着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转变,这个转变一直在进行。当前的条件下,出个科研成果、盖个大楼、环境绿化等见效很快,但对人的培养需要花很长时间才有效果。所以我们首先要对不同的大学有质量观上的变化,要有不同的要求,然后去研究新的培养方法。
责任编辑:中国新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