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铭记重托 科教兴国
宋健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正在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的中国人民,深情缅怀这位中华民族的巨子。坚持他所指引的方向,铭记他的重托,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奋发前进,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科学技术出现了全面突破,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全新的政治经济格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用这一简洁的语言,准确地归纳了世界各国近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点出了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20年翻了两番。全国各地实行了科技兴农、兴业、兴省、兴市的方针;老企业大规模技术改造,新的科技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敞开大门吸收了世界各国先进适用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知识和经验;新产品、新品种、新食品琳琅满目,目不暇接……实践证明,科学技术正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发动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员是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等,这些重大理论命题的确立,反映了工业化社会的根本特征,指示着中国21世纪的奋斗方向。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邓小平理论的延伸。要在21世纪上半叶,完成工业化,建立起信息化、智能化、高效率的工、农、商业和服务业,使国民经济再翻两番,人均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5~10倍,把中国建成中等发达国家,仍然要靠科技进步。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证明,任何别的什么异途巧径都不可能把中国人民引向繁荣幸福。
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扩大和提高高等教育的容量和水平,建立终生教育机制,全面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这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石,是邓小平理论的要义。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事业,曾亲自抓教育。他告诫我们说,在21世纪的新社会中,没有知识的人就没有力量,没有事做。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工艺,要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过去20多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义务教育制度正在实施,中高等职业教育有所加强,高等教育容量大幅度增长。1980年全国高校招生仅28万人,到2003年达到380万,研究生27万,增加了13倍。能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已提高到19%,在校大学生已超过1100万。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空前的新成就,保障了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今后中国教育事业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为科技强国提供可持续的可靠保障。
早在80年代初,中央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针,提出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要求,得到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响应。民营科技企业异军突起。到2003年末,全国新建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为12万5千家,资产总额45000亿元,年总收入达到37000亿元,人均年收入38.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600亿元,全年净利润2300亿元。当年上交国家税金2100亿元,出口创汇800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中国高技术的发展,多次提出:“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86年3月,他批复四位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即863计划)。1991年4月,他号召“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以久蓄之势进军高技术发展前沿,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起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天,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部门,在制造业中的比重迅速提高,2003年已超过10%。仅在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5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就诞生了3.2万家科技型企业,职工总数达到400万人,营业收入从1991年的90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000亿元,增长220倍。每年缴税从3.9亿元上升到990亿元,年增29%。高技术产业正从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由重点行业向传统产业渗透,进而带动老企业的改造和提升;从重点城市向全国延伸,由孤岛向交叉综合集成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高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提高技术水平的一支战略性力量。
邓小平同志号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倡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创新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早在1978年他就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很多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面对新问题、新现象,敢于质疑传统,大胆提出符合科学实验和观察结果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成果一旦被实践所证实,就会成为推动科学和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力量。
近几年科学实验和航天深空探测观察到的大量新现象,向自然科学各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有的新发现与过去的理论相悖。暗物质、暗能量、引力波、量子纠缠、生命起源、地外生命等都是现有科学知识还不能回答的问题。地球已存在了46亿年,人类的历史有数百万年,而现代科学的历史还很短,才400年。我们对错综复杂的大自然了解得还不多,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无不带有相对性。西方有人提出“科学已经终结”是荒谬的。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将不断激励着科学界和工程技术界勇敢地探求新知识,建立新理论,创造和建设从未有过的伟大工程,这就是原始性创新。
中国近20年来经济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得益于改革开放,其中开放政策起了关键作用。开放使国家进步,封闭则导致落后。改革开放使中国能迅速学到各种适用技术,而不必一切从头做起。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技术创新都同等重要。中国工业界、科技界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才能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去开发创新,更快地逼近前沿。
近几年系统科学有了长足发展,进一步证实了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较快地发展壮大。相反,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走向无序和衰落。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外界吸收能量,资金就是能量。过去20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5000亿美元,近来每年都在400亿美元以上,就是吸收能量。2003年外贸8500亿美元,进出口各半,这是与外界交换能量。50万青年学者出国留学,15万人已回国效力,在各条战线上肩负重任。留在国外的学子们眷恋着故土的炊烟,用各种方法为祖国人民奉献。过去20年间,应邀到中国工作的各类外国专家超过100万人,仅2000和2001年这两年,每年就有20万人。中国到国外工作的,每年在10万人以上。这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开放运动所取得的成就。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使我们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突飞猛进,在微电子、计算机、应用软件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为缩小。在生命科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新成就。生物技术曾经是我们比较落后的科学领域,现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工程已在农、工、医、畜牧等领域中广泛应用。动物基因测序、植物基因分析、转基因动植物、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和生产,为提高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
我们有理由为过去的成就自豪,但是没有资格骄傲。中国在20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要全面实现生产工业化和自动化,还需要50年。毛主席曾说过:“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科学技术是智慧和经验的产物,属于全人类。在历史上,每个国家和民族都为现代文明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发展中国家努力吸收全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提高本国生产能力,只能昭上进之志气,绝不会损民族之尊严。欲使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必须继续扩大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只有与发达国家乃至全世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犬牙交错的态势,造成关不住、憋不死的局面,才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利。不能指望今后一切都会一帆风顺。世事如大海,无日不风波。不管世界上今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可能,都要坚持开放,这样,中国经济和科技事业才能持续前进,接近世界前沿,进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小平同志生前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中华民族有勇气、有能力置身于国际开放的大系统中,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是通过别人“恩赐”强大起来的。只有靠自力更生和科技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交流中赢得主动和受到尊重。人慕自强、天道酬勤。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奋斗、虚心学习、不断创新。
我们曾经落后了20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暂时的起伏。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奋起直追,建立了现代工业和科技体系。人们可以描述过去,而决定未来的是奋斗和创造。让我们铭记小平同志的重托,为建设更加灿烂的明天,实现科技强国夙愿,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转载《求是》第16期)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