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自杀干预:行为生物学:给自杀者多一种干预

  • 创建于 2006-10-24
  • 2012
自杀,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和社会行为。科学家认为,引起自杀的原因复杂而多样,基因、社会压力、社会不平等、精神问题等原因,都为人们寻找干预自杀的途径提供了各种出发点,尤其在近几年,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基因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来研究自杀问题。在中国,最早提出对自杀进行行为生物学干预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金锋。近日,《科学时报》专访了金锋博士。 自杀的物质基础 人在产生自杀念头的时候,心理和生理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自杀率反而不断攀升?金锋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国外学者有关自杀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越来越多,他们希望能从物质的角度找到“多一条”降低自杀率的出路。 金锋说,为了向大众介绍有关自杀的物质基础研究,他曾给《牛顿科学世界》杂志撰文《自杀与人类共生菌》,记者在这篇文章中看到以下叙述:“明确被列为调控感情色彩的基因有五羟色胺的几个受体基因、参与色胺酸代谢的一些相关蛋白或酶,以及多巴胺类受体基因等。”当人们焦虑、烦恼、过度劳累,脑内的五羟色胺就会大量减少,伴随着心烦意乱、压抑或兴奋。金锋提到,日本曾经报道过一起抢救濒临过劳死职员的事件,医生在抢救时发现,他的脑脊液中五羟色胺含量已经严重低下。 尽管各种环境因素对自杀的影响已经为科学家所关注,但是金锋在他的研究中却发觉,还有一种十分重要的因素长期被人们所忽略,那就是人体内的共生菌,尤其是肠道细菌。 肠道细菌是指寄生在人类肠道中的微生物的一部分,人体内共生菌的数量和种类对人类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人体肠道内共生的重要细菌约有500~1000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中性菌群,如肠杆菌、酵母菌及肠球菌等,它们在一定数量级上和人类保持着相安无事的共生关系,并会帮助消化和分解残渣;约10%是恶性菌群,如葡萄球菌、脓杆菌等,它们的存在可以看做是对其他更加恶性菌群的遏制;剩下大约30%是良性菌群,如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它们能合成必要的维生素和削弱外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些菌群的存在保持着一种平衡,当人体消化吸收平衡被打破时,人体内中性和良性菌群无法对蛋白质进行彻底分解,这些大分子在其他杂菌的分解下就会产生硫化氢、氨类以及吲哚类等神经性毒害气体和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外尚且能够危害人体,何况是在人体内部产生的,它们会引起人的精神异常压抑或兴奋,是导致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糖尿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很可能也是破坏人体内色氨酸向五羟色胺转换的一个因素。”金锋说。 然而,金锋在上述文章中写道:“到目前为止,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还没有人把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作用列入环境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他认为这是一个缺憾。 行为生物学干预 金锋对微生物菌群的遗传学研究开始于SARS期间,起初,他研究微生物对SARS病毒的作用,后来发觉,微生物菌群似乎与他一直关注的自杀率上升问题有着尚未为人所认知的关系。于是,他开始自费研究自杀问题的生物学诱因。 通过3年多在大型哺乳动物猪身上进行的实验,金锋发现,当给猪投喂高浓度发酵乳杆菌时,猪的生长速度加快,猪舍内硫化氢和氨气的含量大大降低,甚至猪的争食行为也明显减少。金锋认为,这是因为猪的肠道中有益菌得到了强化,减少了神经性毒害气体和物质的产生,改变了动物的应激阈值,从而使动物的行为和个体免疫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 上述论点如果应用于人类将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是否影响了人体内环境,从而影响人体整个免疫系统甚至是精神状态?金锋补充说,当然,自杀率上升是复杂事件,不能简单归因于某些原因。不过,作为分子生物学和人类遗传学研究人员,他认为生物学的干预也可能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人类从外界摄入的物质,包括食物,可能也会对人类的自杀行为产生影响。 首先,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金锋认为,抗生素、农药还有肉类中的瘦肉精(克伦特罗)等的过量使用使得环境激素含量越来越高,给人和动物带来极坏影响,药物和化工材料的使用除了可以直接作用和破坏人类的基因结构之外,还可以大量杀死人类的肠道微生物,导致代谢紊乱和消化不良。农村人口自杀问题也日益凸现,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环境荷尔蒙的不断积累都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其次,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蛋白质的摄入量不断增大,金锋认为,部分城市人口已经处于过饱生活状态。运动不足和蛋白质的过量摄入,增大了消化系统的负担,加上相应肠道微生物的减少,二者结合,就使得蛋白质不能得到充分分解,产生了上述的神经性毒害气体和消化道致敏物质。 从行为生物学角度来说,金锋认为,自杀能够通过生物学手段实施干预,而理性饮食对处于过饱状态的城市人来说是有效降低压抑程度的方法。国外有研究表明,有抑郁倾向的人会“暴饮暴食”。金锋指出,短时间内,饱食造成的脑部缺氧可以在表面上缓解压力,但实际上,会增加肠道负担,进一步导致消化不良和残留过多蛋白质,进而产生的有毒物质加剧了精神状态的恶化。 “对某些城市居民来说,最好的做法就是少吃。”金锋说,城市居民的劳动强度在大大下降,但大多数中国人还在过量消费食物。 积极的方法就是增加有益菌群的摄入,例如食用酸奶。但金锋提醒,事实上,由于有益活菌的保存并不是很容易,所以一般市场出售的酸奶通常加入很多“防腐剂”,因此大量摄入市售酸奶也不一定能帮助增强人的胃肠道功能。 他告诉记者,如果要用生物学方法干预人的精神状态,人们必须意识到,应该怎样消费食物和调节自身的微生物群落。 滥用抗生素或各种复杂的中草药十分有害。抗生素通常对肠道内的有益菌破坏力最强,而留下很多带有细胞壁的有害的酵母菌,这些酵母菌也会导致人的各种过敏反应和心情不快;很多中草药中含有大量不明成分或者重金属。比如,在“着急上火”的时候,嘴角或口腔里会出现炎症,这是由于焦虑或疲劳引起的五羟色胺低下而导致的疱疹病毒活动,通过神经细胞、沿着三叉神经结跑到面部的三角区,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这时候应该做的事情是休息和减压,而不是吃牛黄解毒片。 “生物学干预可以被视为配合心理学干预和社会学干预而建立的一种独立干预方式。”金锋认为,面对自杀,人们需要一个全方位的干预系统,不管是心理学的、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只要能找到引起自杀的复杂原因,只要能挽救人的生命于旦夕之间,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就有了现实的意义。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