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引领创新的潮头奔涌(上篇) ——路甬祥副委员长视察中科院上海地区科研机构纪行

  • 科学时报 6月7日 1版 作者:郑千里
  • 创建于 2005-06-10
  • 2359

     1998年6月9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原则通过,批准中国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试点。

    中国科学院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为国家创新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石,现正处于知识创新工程二期的评估和总结,将更加意气风发地迈入第三期。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第八个纪念日到来的前些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来到上海,视察了中国科学院在上海地区的所有科研机构,并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中年科研骨干和领导干部分别举行座谈。

    整整一星期时间,路甬祥院长风尘仆仆、车马劳顿地在上海地区奔波穿行,深入创新第一线调研,与近千人次领导干部和科研骨干直接交流,进行思想碰撞,敞开心扉沟通。

    路甬祥院长在上海考察期间发表的多次讲话,无疑是代表中科院党组吹响了进军的号角: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第三期的总攻目标,就是要引领与带动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入以提升自主创新为主的新阶段,就是要有效提升我国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解决当前和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能力,就是要着力提高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

    路甬祥在上海视察的同时,也领略了黄浦江滚滚东流浪淘沙的壮美。

    黄浦江与扬子江汇合,掀起层层叠叠浪花,流入大海。放眼黄浦江那奔涌的潮头,它的义无反顾,它的激情澎湃,正是中科院几万名科研人员时下心态的真实反映和生动写照。

    见微知著:冶金“冶”出了小卫星

    长宁路上车水马龙,但这个城市的百姓很少知晓这个研究所,甚至它的名字也颇费琢磨:2001年前它叫中科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后更名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它在研究什么金属的冶炼?2003年10月21日,“创新一号”小卫星在中国发射成功。有些人开始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研究所是转“冶炼”为卫星的。

    5月24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的第一站,就是来到上海微系统所。

    路甬祥院长视察了研究所建立的微系统技术平台、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无线传感器网等实验室,他时而在仪器设备前驻足,时而对微小器件凝眸,他一边向科研人员询问最新科研进展,一边和随行的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交换感想,喜悦溢于言表,说:“看到研究所这几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我感到振奋!”

    百姓即便知道有颗“小卫星”上天,也未必能对这个研究所尽知其详。“创新一号”小卫星是绕地球低轨道飞行,负责该卫星研制的工程指挥人员在宣传上保持了低姿态。

    冶金“冶”出了颗卫星,该所现任所长封松林的话或许可以揭谜底:“我们这几年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的最大特色,就是根据'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凝炼科研目标中进行了成功的转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上半导体、微电子等科学技术及其产业处于重大转折点,中科院上海冶金所正面临优秀人才代际转移的关键时期,美国留学归来的江绵恒博士出任了研究所所长,他和领导班子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认为必须立足本所曾经有过优势的材料和器件领域立即进行转型,果断做出了学科结构调整、体制结构更新的决策,瞄准了如小卫星技术、MEMS技术等信息和通讯领域全新的科研目标,并从国内外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

    所长封松林就研究所知识创新工作总结、今后思路作了汇报,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主任李守臣就小卫星中心近期工作进展作了介绍。路甬祥说:“由'冶金所’脱胎而出,在短短的七八年时间里,研究所已经为中科院、更为我国开辟了四大学科方向和重要研究领域,第一是无线传感与网络;第二是MEMS,特别是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作为服务对象的传感器,不仅做出了样品和产品,而且已经可以定型批量生产;第三是小卫星领域,'创新一号’小卫星发射上天,至今还在正常地运行,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四是G4先进无线通信技术,实在是很不容易啊!”

    路甬祥充满深情的话拨动了在座科技人员的心弦。为“创新一号”小卫星,当年中科院高层领导运筹帷幄,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研究所上下众志成城,攻克了以主动磁控为主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技术、星上定轨和轨道预报及卫星自主运行管理等多项关键技术,使我国低轨卫星通信技术总体水平上了新台阶,创造了诸多“第一”的奇迹。现在已经成为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和上海市等都认定的一个小卫星研发基地,今后国家战略需求的任务更饱满。

    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插话:“创新一号”是知识创新工程启动后,中科院全力支持的一个重大项目!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在知识创新中凝炼科研目标,微系统所还开拓了一个中科院过去技术很薄弱的无线通信领域。

    中科院在信息领域有许多强项,如计算技术研究所的“龙芯”和“凤芯”,如“曙光”计算机等,但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通信技术不能“顶天立地”,过去一直是中科院这个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主力军团高层领导隐隐的心痛。

    接着说到微系统所开辟的无线通信领域,路甬祥如数家珍:“信息领域就应该是CC嘛(computer和communication)!我们第一个C还可以,第二个C,虽然有少量的'填补空白’,也不成大气候。现在微系统所选择无线通信切入,从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结合部突破,超越3G,直接瞄准4G,已经有了很好的进展。在国内研究机构发展历史上,用七八年的时间,同时开拓4个新的科研方向,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这是不多见的,对此我感到欣慰!”

    点石成金:“无机”和“有机”之联系

    “碳化硅还是硅!”路甬祥说。“就像纳米碳管还是碳!”江绵恒接着说。

    这是5月24日下午,路甬祥和江绵恒即兴的一句对口词,他俩的潜台词是:同样的材料,在高科技这根“点石成金”的魔杖下,却会有功能和性状的突变!

    到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视察,无论是能源新材料、生物新材料、涂层新材料,还是特种新材料,创新成果都给了路甬祥深刻的印象。

    传统陶瓷主要用于日常生活。陶瓷制造的第一次革命,是无釉的多孔陶演变为质地致密的瓷器;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作为第二次革命的先进陶瓷,其原料、工艺、性能已和传统陶瓷不可同日而语;而作为第三次革命的纳米陶瓷,更把陶瓷的“点石成金”推向极致。

    在硅酸盐研究所的座谈会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沈文庆院士作开场白,介绍某些新材料“奇货可居”、“待价而沽”,硅酸盐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GO(锗酸铋晶体)让那些发达国家也趋之若鹜。接着,路甬祥以他渊博的知识,将世界陶瓷科技的发展应用史娓娓道来,并谈到国立科研机构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自身特色,在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人民健康等领域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路甬祥说:“仅以为我国13亿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科学技术保障为例,发展高档医学仪器就是个巨大无比的市场,包括硅酸盐所已经研制并投入市场的人工髋关节等,新材料的应用无所不在、前景无限!”

    “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髋关节,现在你们每年提供的只有1500个,市场实际需求至少是15000个!”路甬祥笑道,“而且,人工髋关节的使用寿命才15年,我这个年龄要是摔一跤,装上去后,15年后还要动手术,再一刀那可真是受不了!”

    路甬祥的话,让在座的人感受到他幽默中隐含的睿智,不由发出了笑声。

    “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第三期,我们建设'1+10’创新基地,就是通过顶层整体设计,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公益研究三大块交互参与,建立起交叉综合平台。”路甬祥指出:硅酸盐研究所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体制创新,进一步加强与大学和企业的合作,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重点跨越和持续发展。他旁征博引,所作的精辟的科学阐述让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硅酸盐是“无机”的,但是硅酸盐研究所的新领导班子坚信:将研究所有限的资源和大学、地方、企业的创新要素“有机”组合,将知识创新的关键要素“有机”整合,点石成金将不再只是美丽的神话!

    风云在胸:月上嫦娥寂寞不再

    “2007年,中国将发射首颗重达2.3吨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在上海科技节举行的报告会上披露,“中科院将为之保驾护航”。

    由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制的激光高度计,将伴随“嫦娥一号”游历月球,参与用三维影像“勾勒”完整而精确的月球表面三维地形图的工作。欧阳自远院士赞许:“只要激光高度计发射的探测点够密,我们此次将获得覆盖整个月球的三维地形图,特别是月球的两极区域。这张三维地图今后每次探月时都能派上用场!”

    完全是时间巧合,欧阳自远作以上权威披露时,是路甬祥视察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的第二天。

    5月25日上午,路甬祥等人驱车来到上海技术物理所,在将投入今后“嫦娥一号”使用的激光高度计前驻足良久,望着身边随行的中科院基础局、高技术局的领导同志,语气肯定地说:“这就是高技术!有了它,我们就不会受世界发达国家的控制,如果把它转让出去,也能够卖个好价钱!”

    路甬祥视察了“风云”卫星系列的扫描仪、红外分光计等,他说,全球气候变化观测和地球资源勘探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紧要,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我们理所应当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正是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前期,世界风云在胸,立足科研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才得以让“风云”气象卫星“巡天遥看一千河”,随着未来“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相信会让月亮上的嫦娥寂寞不再。

    “分子医学影像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技术。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王建宇所长汇报说:“该技术与系统可以获取生物体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的有关生理或病理过程在时间、三维空间及特征光谱方面的变化信息及图像表达,对进一步发展分子影像光学成像有重要意义。”

    路甬祥听得津津有味,点评说:研究所的红外物理材料,特别是焦平面研究这个核心技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下决心和气力攻克难关。应该拓宽科学视野,打破常规思维,研究一些诸如红外仿生的题目。王建宇所长提到的新型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有广阔的前景,我们应该给予细水长流的科研经费支持!

    路甬祥指出:高技术创新研究与发展,最终的价值实现是在应用。中科院作为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战略方面军,其从事高技术研究的研究所,不应仅仅重视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的数量,关键是要看其研究成果是否面向了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了世界科学前沿,是否能为市场和用户所接受,是否能在保障国家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世界风云瞬息变幻,以不变而能从容应其变,必须像技术物理所坚持的那样,做到能够“风云”在胸!

    一脉相承:为国家发展服务见脉络

    作为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的现任所长,姜标有十足的理由可以骄傲:早年的研究所,拥有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样堪称诺贝尔级的重大科研成果;近年的研究所,获得的200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填补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连续4年的空缺。据统计,研究所1997~2003年间获得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上的奖项,占全国化学学科领域的1/3!

    研究所多年形成的为国家发展服务的创新文化理念一脉相承,姜标向路甬祥所作的创新汇报,其副标题便是“为国家发展服务”。

    5月25日下午,路甬祥来到上海有机化学所,先后视察了氟化学院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

    吕龙副所长介绍说,他们研究发现了一类具有全新结构和高效除草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已经实施了国内外发明专利的保护,并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新型高效油菜田除草剂——丙酯草醚和异丙酯草醚,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新品种;2004年油菜田推广面积已达200万亩,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路甬祥听了非常高兴,他指出:农业安全问题很重要,事关国计民生,我们应该加快研制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农药新品种的步伐!

    得知一亩地油菜只需要3克的原药,路甬祥高兴地说:待时机成熟后,它可以申报国家发明高奖!

    唐勇研究员有关“新型结构可控性聚烯烃催化剂研制”的工作汇报,路甬祥听得兴趣盎然。唐勇领衔的研究组瞄准我国聚烯烃工业面临的缺乏生产高性能聚烯烃核心技术的问题,有望推出在国际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非茂金属催化剂之一。他们与中石化的扬子石化集团全面合作,深入进行负载化试验与工业化应用试验,年底将进行7万吨工业化应用试验。

    路甬祥仔细观看了催化剂实物和有关图表资料,他指示:此项目意义重大,中科院要进一步关心支持,研究所领导和唐勇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努力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来到“中科院上海枫林科学园区”规划模型前,路甬祥仔细看了园区的建设规划,指示说:有机化学所和植物生理生态学所现在是一墙之隔,要抓紧实现“一个园区,共同发展”。学科上化学和生物学是独立的,这个园区建设,要遵循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科学规律,促进开展学科交叉,要在科研布局中予以考虑。姜标汇报,研究所与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合作,已经申报在枫林科学园区共同筹建“代谢组学研究中心”。

    “为国家发展服务,就是我们研究所的使命!”姜标在座谈会上说。

    “今年4月16日,在国际著名的学术刊物《化学》上,有位美国专家撰文称,中国南方上海的这家研究所——指的就是我们有机化学所,”姜标开心地笑了,“与工业界的联系非常密切与广泛,不像北方别的一些城市里的科研机构,与工业界的联系几乎是一片空白!”路甬祥和在座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路甬祥发表讲话时说:“我一个很突出的感受,就是有机所全体同志能够一心想着国家的战略需求,并且把它放在知识创新工作的首要位置,前瞻性地凝炼了科学研究目标,在实际工作中率先打破学科界限,近年来,在学科交叉研究方面始终积极、主动地走在前列,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基本学科,中国古代的化学最初是皇帝让所谓的术士炼丹,乞求获得长生不老药开始的。”联系中外科技发展史进行阐述,路甬祥说,“把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产业化的技术辐射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应是新时期有机化学研究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希望所在。”

    “一个所的基础研究水平如何,仅仅看发表论文的数量、影响因子的大小和被引用频次是不够的,”路甬祥强调指出,“能否真正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关键要看这项研究成果今后能否经得起国际科学界的评价,能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能否对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的贡献和作用。”

    路甬祥语重心长,姜标和研究所的同志们听得全神贯注、声声入耳。

    直线加速:建立繁荣和谐科研生态

    “你们这里的生态环境好啊,周围的空气都是新鲜的!”5月26日上午,路甬祥一行车行近百公里,来到位于嘉定的应用物理研究所视察,走进花香鸟语的园区,他备感心旷神怡。

    参天的樟树成林,雨后的灌木葱郁,园区俨然是百鸟的理想天堂,它们或在树梢常年筑窝,或在枝头婉转啼鸣。“不过得留点神,这么多的鸟,不时会让从树下走过的人中它的'彩’呢!”研究所的同志提醒。

    现年31岁的樊春海研究员在美国做博士后期间,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Heeger,来到应用物理研究所工作,他开展的E-DNA电化学基因生物传感器研究收获颇丰,Heeger教授曾专门来研究所看了自己高徒的研究成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路甬祥对陪同的所领导说:交叉的学科领域,需要交叉的优秀人才!

    作为膜生物反应器的一个玻璃水箱中,一头是未经处理的污水,混浊不堪;一头是经过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后得到的净水,几条金鱼在水中悠哉游哉,给人视觉上“泾渭分明”的强烈对比与反差……路甬祥还逐一视察了皮秒、飞秒加速器,桌面T-Ray实验平台以及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观看了光源技术研究、束线技术与同步辐射应用研究等实验现场和展板,他说,研究所注重民用非动力物理的应用,核心技术成网状辐射已形成一大特色!

    从1985年中央做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起,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提出经济必须依靠科技,科技必须面向经济,迄今已提了20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到底是否解决了?路甬祥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概念,不能完全等同;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归根结底,首先要促进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寻找到科学与技术最完美的接缝。要认真思考科学研究在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路甬祥说,至今有些人还在拼命追求论文发表的数量,忽视国家战略需求,基础研究依然和应用严重脱节,片面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只要有兴趣与好奇,却淡忘了科学也要讲究投入和产出比,要讲究效率,于是不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经费。这不仅不是科学研究应有的价值观,也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原子能研究所几年前更名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不是简单的更名,而是要体现新的科技价值观,以新的模式和新的姿态投身知识创新的滚滚洪流。”路甬祥说,应用物理所目前的学科布局,符合研究所“应用物理”的学科定位,既有面向国家需求的应用目标,又具有相当的科学基础与技术前沿,体现了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统一。不仅在传统的物理与化学交叉的基础上,推进物理与生命、材料、环境等方向的学科交叉,而且已将学科交叉落实到了人才引进、资源配置等具体措施上。很多交叉学科研究工作已不仅仅停留在解决Why(为什么)上。还解决了For What(为了什么),体现了应用导向。

    应用物理研究所的特色之一,是有很强的大型仪器研制和技术集成能力。有了新设备、新仪器研制的突破,等于为科学家的科研开辟了新天地,“登天”有了“直线加速”的通道。

    与时俱进:穿透历史时空的原子之光

    “你身体好吗?你一直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做出了许多很好的工作,谢谢你啊!”5月26日下午,路甬祥院长来到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他走进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看到精神矍铄的王育竹院士,忙上前握手问候。

    王育竹长期甘守寂寞的科研工作,经过不懈努力,2002年,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研究方面有了重大突破,使得该研究领域终于飘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原来我真担心别人赶在我们前面飘起旗帜,悬得很哪!”王育竹这么说着,路甬祥会心地笑了。

    量子光学重点实验室多年致力于高精准原子钟的研制,研制出的搬运铷钟已广泛应用在我国卫星观测地面台站以及科学考察船。王育竹介绍,在卫星上应用的原子钟,必须开展相干存储原子钟的研究,现在它的创新点,就是要考虑把量子信息研究的一些成果应用上去。目前市场普遍应用的原子钟,大多精准到10-15秒,最近实验室的一项研究已有新的重大发现,如果得到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则有望将精准度提高到10-18秒。高精准的原子钟还可望在未来的宇宙空间站上工作。路甬祥聚精会神地一一聆听,脸上绽出满意的微笑。

    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庭的DVD光盘是第二代光盘,其光存储是650纳米波长,容量为4.7GB,而第三代的“蓝光”光盘,它的光存储是405纳米波长,容量为23.27GB。路甬祥来到高密度光存储技术实验室,听科技人员介绍说,飞利浦公司看好上海光机所的技术优势与能力,也来商谈合作研发的事宜。路甬祥说:“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蓝光’DVD的技术标准,能否把握住发展的机遇,就看你们的了!”

    路甬祥还视察了先进激光技术与应用系统实验室、强场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对科技人员的系列知识创新成果给予嘉许,对他们的顽强拼搏精神给予肯定。

    路甬祥发表讲话说,胡锦涛总书记新年前到中科院视察,要求中科院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20多年来的历史证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结构调整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其中有的发展中国家一味地拼廉价劳动力,拼矿产等资源优势,在人均GDP达到1000~3000美元的这道“关卡坎儿”上,没有及时地靠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而提升经济实力,结果就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发展机遇。我国也正面临着这道“关卡坎儿”,能不能迈过这道坎儿,关键就取决于我们能否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块重要基石,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路甬祥说:“怎样的研究机构称得上'世界一流’,怎样的科技成果称得上'世界一流’?我们等10年、20年再回过头来看,就能够清楚地知晓。'世界一流’决不是靠'忽悠’能'忽悠’出来的。”说得在场的人都禁不住地笑了。

    最后,路甬祥指出,研究所要考虑持续发展,就必须有前瞻性的布局谋篇。中国科学院全院上下一定要认真总结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几年来的经验,端正和提升知识创新的价值观,进一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学前沿,凝炼创新目标,努力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起示范和带动作用。

    上海光机所在知识创新中与时俱进,原子之光将更加精准,高功率激光将更加光芒四射!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 6月7日 1版 作者:郑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