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核:为学不忘忧国

  • 清华大学网站
  • 创建于 2005-09-20
  • 1422
今天我们聚会,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建立80周年。一提起清华国学研究院,不能不想起以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四大名师为杰出代表的一代人文学者,他们在国家备受列强欺辱的年代发起国学研究,虽然梁启超因政治报复受挫转而向治学,这也反映人文知识分子欲从博学做起。那一代知识分子从总体上来说,不论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也不论学自然科学的,治学不忘忧国、治学不忘救国、治学不忘强国是他们共同的情怀和志向。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说一代人认识上一代人不容易,中国上一代知识分子心中有一个志,匹夫不可夺志,其志就是爱国,学术的根子是爱国,我认为时代虽然变了,但中国大学的人文精神的内核没有变,既为学不忘忧国,也就是费孝通先生说的学术的根子是爱国。 毫无疑问大学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当然要传授文化知识,要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创造的兴趣和能力,但我认为比这更重要的是培养青年高尚的情操,陈寅恪赞扬王国维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我是赞成的。独立人格是具有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勇气,自由的思想就是不为上,不为书,让思想插上自由的翅膀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且我们应该把个人的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上升为民族精神的独立与自由。在人类所有美好的感情中爱国主义是最崇高的,传统文化对培养人的崇高理想情操和道德信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集中体现在文史哲等国学学科中,从这个意义来说国学是培养民族精神的大本营。传统文化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或说中国的灵魂。 古往今来无论古代的帝王将相还是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人物,无论满腹经纶的士子,还是平头百姓,无不从传统文化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财富,这种精神由历代仁人志士提炼成民族刻骨铭心的经典语言,比如周易的“天行健”,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母的刺字警尽忠报国,革命烈士夏明翰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大米,以及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人自力更生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造出“两弹一星”,这些都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的体现。今年连战在北京大学演讲,演讲中有多处引经据典,有一句话“为百姓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大家知道,用了宋代张载的一句话。连战能够坚持民族认同反对台独,深层的原因就是传统文化植根于心;台独分子要斩断台湾与大陆的文化血脉,这从正反说明了文化传统的重要。我们刚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扬言3个月拿下中国,但是中国以8年抗战,牺牲3千5百多万人,战胜了凶残的日本侵略军,那种至死不做亡国奴的抗战精神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体现。梁启超先生指出,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最危险的时刻才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那种历史祭奠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被唤醒。我们有学者说,南京大屠杀固然暴露日本侵略军极端残忍,但是另一方面反映了国民的懦弱,只有十几个日本兵,就能赶着成百上千的居民集体屠杀。这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当时的中国一盘散沙,老百姓手无寸铁,这恰恰说明中国多么需要制度变革,人民多么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文化代表他们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顺应了这种历史的要求,才发展壮大起来的,新中国也正是顺着这种历史的逻辑建立起来的。 对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面,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认识,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国家进步的要求敞开胸怀、吸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更新和提升传统文化,但是不管怎么更新,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能丢,对于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全盘否定的态度都是错误的,毛主席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要研究,世界上2/3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在20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吸取孔子的智慧,我至今很吃惊这些老外怎么这样说。电视大屏幕,公共体育大幅广告都是西人面孔,很难一见中国的卓朴,东方的恬淡,在人们谈话中,某某西方企业家怎么说,某某获诺贝尔奖得主怎么说,从学界到商界,从官府到民间都在迷失自己,症结就是迷失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中国人差不多成了没有根的族群,东方是中国眼里的守旧与落伍,我们到内地看到人们在不同的角度全方位的崇洋媚外,在香港大学见到不少内地来的研究生,他们英语极佳,英文流行歌曲唱得比中文歌好,他们常常看不起自己的国家,他们还未立业就在香港外资机构四处觅职,非外资不去。生活在本港的一些学生,在英式教育中还知道一些孔孟之好,这些内地来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孔孟好在哪里,真是匪夷所思,中国的领导者包括香港政府有责任有义务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有必须用鄯善之道促进中国人在民族意识集体苏醒,只有这样中国才不会在经济文化上沦为没有主国的殖民地。在开放和商品经济大环境下,国学传统的断裂造就我们青年一带成为无根的一代,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今天我们以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建立80周年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的人文精神这是很好的题目,今天当然要站在时代的高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究国学,审视传统文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沿袭当年的观点和路子。在新时代新世纪,我们应该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这里我想引用我院已故院长胡绳同志的一段话,这种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民族属性而言是中国的,就社会属性而言既非资本主义亦非封建主义,而是继承一切优秀历史遗产,体现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弘扬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倒退,必须创造更进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纪念清华国学研究院建立80周年,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国学大师们的爱国思想和忧患意识,这是中国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表现先进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自觉关注。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备受欺凌侮辱,体现一个深刻的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不仅军事落后经济落后还包括制度落后和精神落后,中国要想建设民主富强的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就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提高综合国力,尤其要加强制度创新和建设,尤其不能忽视民族素质的提升与精神品质的锻造。正像有人说的,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家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令每一个炎黄子孙为之自豪,但是我们前进路途上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诸如三农,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金融和国企改革问题,腐败和社会利益分配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等等。一句话,如何保证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都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加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武器禁售,技术壁垒都在限制阻遏我国发展,那种小富既安小富既狂的心态要不得也是非常危险的。我们是13亿人口大国,任何成绩除以13亿就是很小的数字,任何问题乘以13亿就是很大的数字,解决13亿人口发展问题,是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展望未来,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有忧患意识,并且把这两者落实到行动上。恩格思说科学研究不是自私的娱乐,而是为了一个伟大目标而进行。今天我们的伟大目标就是党的十六大绘制的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初步建成中等发达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我觉得当前我们的青年一代最匮乏的是高尚的精神追求,我们国家未来不仅需要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这些人具有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我主张大学的主要使命是培育青年的崇高思想和提升新时代的民族精神。 我是学中国语言学的,最后我想引用清华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学者、世界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充满哲理的四句华,说明前辈国学大师的思想魅力:肚子不疼的人不记得有肚子;要做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节制比禁绝好,禁绝比节制容易;物质文明高精神文明未必高,可是物质文明不高精神文明也高不到哪儿去。 (来源:清华大学网站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江蓝生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建立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责任编辑:清华大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