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格考试:美国确保博士生质量的关键环节

  • 贾宝余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05-10
  • 368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民经济建设输送了大量的高级人才,为美国的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美国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已经日趋成熟,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的基础。

确保质量:资格考试应运而生

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是对19世纪德国博士生教育制度的继承和改进。19世纪期间,美国许多名校的校长都曾留学德国,学成归来后,他们相继把德国的大学模式在美国大力推广。他们摈弃了德国大学纯理念主义的探索,转而重点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高层次人才。

在20世纪早期,美国主要通过大学协会制定的准入制度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这是一种大学外部的保障措施。1900年,为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在哈佛、哥伦比亚等5所大学校长的倡议下,由14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美国大学联合会宣告成立,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博士生教育质量,建立博士生培养高校的准入制度。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能够颁发博士学位的大学数目的增多,博士生数量也不断增加,这引起了相对的质量下降,社会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必然要求对博士生教育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原来单一的大学协会制定准入制度而确保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方式,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加强大学内部的质量保障机制。美国高校在持续改进招考方式、师资结构等环节的研究生培养的同时,将注意力转移到建立考核与淘汰机制方面。在这种背景下,博士生资格考试便应运而生。相对于大学协会的外部措施,考试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内部措施。

考试作用:严把出口关

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是美国博士生教育的两个主要阶段,科研水平是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标尺,高水平的课程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必须将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宽阔的课程充分结合在一起,避免把研究生作为“干弯腰活的劳动力”,而美国大学的博士生资格考试,反映了全体教授多方面的实质性的兴趣,测验学生对课程所包含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以及本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对主要分支领域的了解情况。这有助于督促博士生学习“宽阔的课程”,进而培养坚实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这是美国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的基础。

美国博士生入学之后用两年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并随时进行课程学习中的测验和考核,以保证课程学习质量;随后参加博士生资格考试,对其前两年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试,成为博士候选人,开始进入论文研究阶段。博士生资格考试一般由学生根据其课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导师同意后,组织3~5名专家组成考试委员会,考试包括笔试、口试、文献分析、课题申请报告或研究计划、论文等不同方式,其淘汰率一般为5%~20%。

各个学校的资格考试内容不相同,但考试的构成大致相同,一般包括2门基础理论综合性考试和1门专业基础与应用综合性考试。一般在入学1年后就进行,一般不超过两年。

笔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判断4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是不是有足够的实力理解专业论文和理论在实践上的深层含义;二是学生的运用能力,学生能不能运用理论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三是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能不能用一种清晰而有条理的方法来拟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去分析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四是学生的评估能力,学生能不能判断不同理论和方法论的价值。内容上不只是以硕士生课程为基础,涵盖面比较广泛、深入,有时甚至比论文答辩的范围还要广泛。

博士生资格考试承担了检验学生知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框架作用,它不仅包含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博士生阶段所学习的课程内容,以及在此内容之上的实际应用能力,充分显示了其合理性与重要性。 给未通过博士生资格考试者提供再次考试的机会,也是制度设计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麻省理工学院航天航空系的博士生资格考试,第一次不通过者一年后还有一次机会。

 借鉴:突破“学术民工”困境

我国的博士生培养深受德国模式的影响,“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是德国古典大学的一条核心原则,“通过科研进行培养”是德国博士生培养的基本模式。通过科研培养研究生,是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的传统,我国高校在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一系列努力,在于使研究生教育回归这一传统,而科研机构的做法,在于使这一传统变得更为纯粹——让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事业,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产业。长远来看,上述改革必然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然而,“通过科研进行培养”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我国实践中的另一个极端,便是不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自由选择,而单纯让研究生成为分担、完成导师课题的“学术民工”。在短期内,这有助于知识创新和成果产出,但长期内,并不利于提升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避免上述困境的出路在于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变革。

博士生培养的共识是:博士生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继承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教育,在“致知”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体验知识创新,博士生专业知识的精深程度,及由相关知识支撑的知识体系是否完备,决定其后期的发展潜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对本学科及相关专业前沿领域的全面了解,创新便无从谈起。各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也证明,必须对博士生进行广泛的训练,以扩大其知识面,使其成为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科学家,而不是专业狭隘的科研工作者。

因此,我国的博士生教育必须从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能力3个方面构建前沿性、特色化、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吸引更多的一流科学家来授课,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进行个性化的选课。在此基础上,并引入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按照适当比例严格淘汰不合格者,从而有效地保障博士生培养的总体质量。

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的另一现实原因在于,最近几年,基于科技期刊发表论文容量的有限性和研究生大量发表论文需求之间的矛盾,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纷纷将研究生发表论文和申请学位脱钩。脱钩之后研究生可不发表论文而进入论文答辩环节。这缓解了研究生的学业压力,然而,这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宏观趋势并不相符。发表论文和申请学位脱钩之后,作为一种补缺性的制度措施,博士生资格考试制度有助于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来源:科学时报 2007-5-8 作者:贾宝余)

 

 

责任编辑:贾宝余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