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项目宜由国家强制进行

  • 创建于 2006-10-25
  • 876
第七届环境地球化学国际大会近日在北京召开。环境地球化学国际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今年是首次在亚太地区召开。大会主席、中科院地球化学所所长刘丛强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环境地球化学广泛涉及地质、地理、传统地球化学、生物学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主要是用地质学与地球化学的方法、理论、手段来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环境问题。 中国不会经历国外那样的污染 在发展工业的时候牺牲环境,是各个国家都经历过的一个时期。现在,中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大发展时期,也面对着诸多环保方面的质疑。刘丛强表示:“我们的环境问题绝不会像西方过去经历过的那样严重,因为我们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 和经济发展一样,科学的发展也是逐步的。刘丛强说:“中国现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是无意识、随意的破坏,科学家和政府管理部门都意识到了,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够。” 保护环境是要有经济基础的,刘丛强说:“现在,一些小企业环保意识不强,主要是太重视经济利益了。”在国家整体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环境问题难免存在。“中国有10亿多人口,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环保观念仍未深入人心,所以现在要加大科学普及,这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科学家们要共同努力的。” 会上,英国科学家反复提到“门外汉”这个词,把向非科技人员解释作为项目流程的一个环节。美国科学家在申请项目时都必须包含一段公众看得懂的话,来解释该研究产生的社会效益,这样才有可能得到资助。 地球化学所每年有两天的科学普及社会开放日。刘丛强说:“公众来了之后,一是要看科学是怎么开展的;第二就是要向他们宣传一些环境问题,比如贵州存在铅、铊、砷中毒等问题,这些是我们科学家要跟大众谈的问题,科学家有义务跟大家讲。” 学科建设也有市场化竞争 在谈到中国的环境科学该如何更好地发展时,美国阿肯色大学Little Rock分校技术研究院助理教授马晓东说,中国国内高校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这方面的专业和院系”。许多学校虽然有环境系,但实际上是建筑等工程方面的环境,跟真正的环境还有一定距离。 刘丛强表示:“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并不少,甚至可以说是多了,几乎每所大学都有。但我们是不是真正在研究环境问题?”之所以会造成“中国没有环境方面的专业和院系”的印象,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环境科学还有待发展。“有些地方师资力量不强或研究力量不强,存在跟着别人走的现象,这是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但随着整体水平的提高,一些低水平的教学或科研机构会被自然淘汰。这就跟做生意一样,也有一个市场化竞争的过程。” 既要合作又要自力更生 马晓东在开始自己的报告之前,先作了一段广告,盛情邀请中国学生申请阿肯色大学的研究生项目。会后,马晓东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鼓励学生申请阿肯色大学项目、与国内高校开展联合办学项目是他本次回国的主要目的之一。 马晓东认为,为避免重复错误,合作研究是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法。他说自己两年前回国时就有了这个想法,但实现过程要比他想象的慢得多。 对于环境科学领域的国际合作,刘丛强表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为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重点目前主要还是根据各国各自的环境问题来展开的。通过本次大会的报告可以看出,美国科学家对突发事件很敏感,主要研究“9·11”事件、“卡特里娜”飓风或伊拉克战争等对环境的影响。而中国科学家则更多关注中国北方的水土流失、南方的石漠化、洪水等问题。这其中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内容,“像全球变暖这样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合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真正典型的地方环境问题,相对关注的人较少,建立国际合作项目来研究地方环境问题比较困难,还是要靠本国科学家”。 科学和管理之间应该互动 科学家在学术会议上讨论了很多内容,但是这些信息有没有传达到国家管理部门,并最终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呢?刘丛强说,科学和社会实际脱节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在我国更突出。“科学家,特别是环境方面的科学家,涉及很多关系人类健康的问题,要注重向政府表达。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强与环境学家之间的联系。环境问题首先是科学家的问题,但真正治理环境还是政府的责任,需要双方和大众的共同关心。”这也是为什么说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科学还涉及到管理学,需要管理学家将科学家的研究应用于实践。 马晓东也认为,环境方面的项目主要靠国家资助,因为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污染环境,让企业主动去保护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研究环境问题,不光是费钱,还没有短期的产品出来。所以需要政府的大量投资,如果是国家强制进行的话,效果就比较好。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