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世界首枚翼龙胚胎化石

  • 48
  • 创建于 2004-06-14
  • 1162
  本报北京6月10日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汪筱林和周忠和研究员在6月10日出版的Nature杂志上,报道了我国著名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世界上首枚翼龙胚胎化石。这一重要的新发现确凿无疑地证明了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的翼龙,与其他爬行动物和鸟类一样是卵生的而非胎生的。这对于人们深入了解翼龙这一与恐龙同时绝灭,曾经控制中生代地球天空的空中霸主的发育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枚翼龙胚胎化石发现于辽宁省锦州市义县地区早白垩世中晚期沉积中,距今约1亿2100万年。胚胎化石两翼展开约27厘米,比迄今发现的最小的翼手龙幼年个体还要大。显示这一胚胎长大成年后,将是一类中到大型的翼龙。此外,该胚胎化石保存精美的骨骼以及软组织结构,反映了翼龙出生后不久即可能具备飞行能力,以及类似早熟的鸟类一样具有自主觅食的能力。   翼龙是一类非常特殊的爬行动物,具有独特的骨骼构造特征。它是恐龙的近亲,是第一个飞向蓝天的脊椎动物,比鸟类早了约7000万年,也是惟一灭绝的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起源于约2.25亿年前的晚三叠世,绝灭于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恐龙占据着陆地时,翼龙却控制着天空。   研究者认为,辽宁翼龙胚胎骨架化石代表了翼龙在其胚胎发育过程中的最后阶段,保存有完整的骨架和翼膜,同时具有出生后幼年发育阶段的许多特征,这些特征预示着这一翼龙胚胎可能即将破壳而出!   该翼龙胚胎化石保存在义县组湖相沉积的灰黑色页岩中。一个几乎完整关联的翼龙胚胎化石骨架全部保存在椭圆型蛋中,蛋的最大长度53毫米,最大宽度41毫米。蛋的边界光滑清晰,蛋内呈褐色,颜色较深,与灰黄色围岩区别明显。翼龙胚胎不但骨骼保存完整,而且保存有翼膜纤维和皮肤,蛋壳及其乳突状结构也有很好的保存。   据介绍,胚胎化石骨架保存非常精美完整,骨架的身体部分背压,而头部腹压。由于后期挤压,部分骨骼略有错动位移。胚胎化石的脊柱大致沿着蛋的长轴方向伸展,头部从一侧向后弯曲,与脊柱组成倒“U”型,这种保存状态可能反映了翼龙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原始状态。脊柱两侧不对称,前肢紧紧折叠在一起。有许多特征反映了翼龙处于胚胎发育阶段,如下颌和前肢关节端的弱骨化,肩胛骨和乌喙骨没有愈合,脊柱、腕骨和趾骨也没有完全骨化等。下颌粗壮且保存有两枚细长略为弯曲的牙齿。至少保存5枚背椎。肱骨粗壮。翼掌骨发达。股骨与肱骨长度近等。第1~4跖骨相对细小,第3跖骨长度约为胫骨长度的20%。   尽管数以千计的恐龙蛋化石在全球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而且恐龙的胚胎化石在亚洲(中国、蒙古)、欧洲(西班牙)和南美(阿根廷)等大陆也都有报道,但是迄今为止,翼龙蛋化石还没有确切的报道,更不用说胚胎化石了。   两位学者认为,这枚胚胎毫无疑问属于翼龙,因为保存的骨架显示其具有相当加长的第4指和发达的三角脊的肱骨。加长的翼掌骨进一步显示胚胎属于翼手龙类,一些特征还显示胚胎可以初步归于鸟掌龙科。胚胎化石与北票四合屯地点发现的郝氏翼龙比较相似,但是由于翼龙发育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异速生长现象,一些骨骼长度的比率在成年和幼年个体中很难直接进行对比,因此也不能确认其是否属于鸟掌龙科的任何已知的属种。   在胚胎中的许多区域,还有规律地保存大小几乎相等、近于圆形的乳突状纹饰结构,这是蛋壳和胚胎的直接证据。在胚胎化石中,可以观察到一些翼膜纤维与翼指骨一起保存,在身体的后部,保存大面积的皮肤印痕,也可以观察到“毛”状结构的痕迹,类似的结构也发现于来自义县组最底部的热河翼龙。如此精美的软组织与骨架以及蛋壳一起保存,显示胚胎突然死亡,诸如火山爆发等自然灾难导致其死亡以及快速埋藏。   在该胚胎化石研究论文发表的同时,Nature杂志还在其网站主页的“今日新闻”中配发了有关这一重大发现的新闻和相关图片。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属的中国古动物馆还将于下周开始举办一次有关翼龙胚胎化石及其他翼龙化石的特展。(记者张其瑶)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