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计划关注3万座病险水库安全

  • 创建于 2006-11-18
  • 904
水利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病险水库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率更高。这些病险水库不但难以充分发挥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效益,工程本身也已成为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和心腹之患,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科技部会同水利部将“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申请承担单位近日在科技部网站上进行公示。 据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介绍,这些病险水库的堤防作用本来是限制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安全和工农业生产,防止风暴潮的侵袭。但目前一些堤防普遍存在堤身断面单薄、堤顶宽度和高度不够等问题。如长江中下游3万多公里的堤防都是修筑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干堤堤基多为二元或多元结构,堤防的基础大部分未进行过处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极易形成管涌,发生渗透稳定破坏。嫩江、松花江流域堤基大部分是砂壤土和粉细砂,渗透系数大。虽然一些堤坝加高培厚形成了堤防,可堤身压实标准和密实程度难以满足要求。另外,由于管理等方面原因,堤内遭白蚁、鼠、蛇等动物破坏,形成空洞,造成堤身产生裂缝、塌陷、散浸等险情。 此外,水库的灌溉工程设施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许多工程设施已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据调查统计,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完成投资不足设计投资的50%,建筑物配套率不足70%,骨干工程损坏率达40%,渠首建筑物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100处灌区的末级渠道衬砌率只有5%,建筑物配套率仅为30%,基本没有量水设施;500座大型泵站中,有350座严重老化,设备严重损坏,老化损坏率占70%。 刘宁认为,我国水库出现如此严重的病险情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造成的。 所谓“先天不足”,是指我国大型水库的75%、中型水库的67%、小型水库的90%建成于1957年至1977年,这些水库设计质量差,过分强调“多快好省”,简化设计或大量使用替代材料,主要是搞群众运动、人海战术筑坝,技术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水工程在持续运用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它的安全度和运用标准的期望不断提高,因而客观上就必须对水工程进行安全评价和隐患治理,以确保符合新的规范和标准,达到安全要求。 所谓“后天失调”,是指我国大部分水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工程本身进入老化期,结构物、设施、设备等老化失修严重,亟须更新改造。但绝大多数水工程以防洪和农业灌溉为主,缺乏更新改造经费,有些甚至没有维修经费,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加之水利系统以往重建设、轻管理,使大部分中小水工程没有观测设施,水工程的病险状况不能及时掌握和处理,最终可能形成重大隐患。 此次科技部与水利部共同组织的 “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支撑计划项目,针对病险大坝将主要在八个方面开展研究:大坝病险与溃坝规律研究、溃坝试验和模拟技术研究、基于风险的大坝安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水库大坝风险控制非工程措施研究、水库大坝安全信息监测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水库大坝风险标准研究、水库大坝风险管理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