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巡礼(二):“塑身”健体 承接历史重任

  • 48
  • 创建于 2004-10-27
  • 1023
  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的中国科学院,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两弹一星”研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等许多令国人引以为傲的科研成果。然而,以往的成绩并不代表明天的辉煌。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世界科技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很明显,如果中科院仍沿着旧的路子走下去,与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距离将越拉越大。   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是为了解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所做的创新。而创新就意味着变革。那么,该怎么改才能适应世界科技潮流,赶超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呢?   调整学科布局是中科院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且,此次调整是建院以来涉及面最广、意义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调整。   过去,中科院的学科布局主要是继承建院以来的旧底子,其中还有在五六十年代由军工所带动而建立起来的学科。因而,学科布局主要是以学科划分而建立的。而且,像“因人设庙”等问题也使得学科布局重复、不科学。   可以说,改革前号称拥有“10万大军”的中科院就像一个身材臃肿的大胖子,行动迟缓,步履蹒跚,根本无法适应世界科技潮流的发展。变革势在必行。                   “加减乘除”强身健体   为了构建出能够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科技布局,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的启动阶段,中科院根据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开始了大规模的调整工作。首先进行了战略研究,对优先领域进行动态调整,优化选择重点发展领域和方向。   中科院成立了由200余位中青年科学家、战略专家和管理专家参加的9个战略研究组,先后召开了上千人次参加的各类研讨会,最终形成了《优先发展领域方向和重大项目战略研究》报告,引导各研究所将科技力量向重点领域方向凝聚。   在此基础上,中科院进一步明确了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与先进制造、生命科学与技术、物质科学和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能源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与技术、天文与空间科技、数学与系统科学,加强科学技术史及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大科学工程和重大交叉学科前沿研究。并且,按照“领域前沿、重要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部署实施了一批创新项目。   同时,为保证科技布局调整顺利实施,中科院相应启动了组织结构调整,通过建设综合性创新基地、调整所际组织结构、组建非法人研究单元、进行应用开发类研究机构转制等措施,推进全院科技布局调整。   6年多来,中科院共建设了18个知识创新基地,包括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国家天文台、北京物质科学研究基地、北京信息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基地、上海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等,形成了在基础科学研究、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科学研究以及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等领域,优势较强、规模较大的综合研究基地。   此外,中科院还对45个研究所进行了所际调整,整合成为15个研究所(院)。例如,现在的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就是由原来的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计算数学与工程计算研究所和系统科学研究所四所整合而成。合并之后,减少了各所原有的重复布局,集中了优势力量来解决重大数学科学问题,推进数学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部署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方向并适时组建新的研究单元,中科院先后组建了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青藏高原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以及生物医药和健康研究院等。通过这些合并或新建等举措,使得中科院的科技布局不断优化。目前,中科院的学科交叉融合日趋频繁,原始科学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显著增强。从总体上看,初步实现了由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并优选创新领域的转变,由跟踪为主向原始创新为主转变,由模仿为主向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转变,由分散研究模式为主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转变,由自我循环为主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向社会化和规模产业化转变。   除了院层面的调整、重组和新建外,各研究所的学科布局也需要动“大手术”。   在试点以前,有人评价中科院的一些研究所更像是“维持会”,既不像搞科学的,也不像搞技术的,更不像搞开发的。很明显,要把这样的队伍调整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战略方面军”,需要下大力气进行改革。   为此,中科院把科技目标凝练作为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的首要标准,在总体设计基础上,按照“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规范程序,严格论证,逐所审核,以研究所进入试点序列为动力,推动各研究所的科技布局调整。                   从“满汉全席”到“四菜一汤”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是最早进入试点的研究所之一,它的改革颇受人关注。作为中科院久负盛名的一个老牌研究所,在进入试点之前,以学科分类为主的科研体系在建所50多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很难适应新的不断变化的形势。   实际上,当时科技部的“973”项目已打破了按学科划分研究领域的传统做法,国家基金委也正在酝酿对化学学部的学科设置进行重大改革。因此,必须打破学科框框,对相关的研究内容进行准确定位。   经过多次讨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保留原有优势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能源、高效农药为主体的精细化工、绿色化学为目标的化工过程环境工程和生物材料为主导的生物技术以及选控化学为前瞻性基础研究的战略。这就是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包信和经常提到的“四菜一汤”。包信和认为,创新工程一期所提出的“四菜一汤”比起改革前的“满汉全席”,突出了重点,更具特色。   到2002年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感到“四菜一汤”也并不是每一道菜和汤都是那么的有滋有味。通过进一步凝练科技目标,大连化学物理所从国家战略需求考虑,将发展目标重新确定为“以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为主导,坚持资源优化利用和生物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将基础研究等融入到以上几个领域中。                   从“占山为王”到“协同合作”   声学研究所是知识创新工程一期进入试点的单位之一。据田静所长介绍说,在进入试点之前,一些人对创新工程认识不足,一直认为声学所做得还不错。然而,实际上,尽管声学所仍保持着一定的优势,但有些学科已经开始落伍,已经开始吃老本了。   要想更好地科技创新,就要认清自己的不足,重新进行定位。作为一个拥有40年发展历史的研究所,声学所历经多年发展,研究方向林立。在进入试点之前,所里有20多个研究室,每个研究室下面又有一系列的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单元。实际上有些课题组所做的与企业做的没什么区别。和不少其它所一样,“占山为王”等问题一直没法有效解决。   知识创新工程实施以来,为了凝练科技目标,声学所多次组织发展战略讨论,在“需求牵引,技术推动”和“有所为有所不为”两个原则的指导下,试点初期提出了六大科技目标。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声学所重新论证,进一步凝练出八大科技目标,三个应用基础性研究和五个高技术研究方向,体现了国家在近、中、远不同发展时期对声学的需求,也紧密结合了国际声学学科的研究发展前沿。其中,三个应用基础性研究是海洋中的声传播、噪声控制和复杂介质中的声传播;五个高技术研究方向为新概念声纳技术、声学微机电系统、语言和语音信号处理、声学制导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和网络技术的开发。   确立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之后,声学所重新组织了研究队伍,形成了现在的六个研究部,即三个基础性研究方向的作为一个研究部,五个高技术性研究方向的分别成为另外五个研究部。   声学所围绕科技目标,采取的按需设岗、公开竞聘、择优录取的措施,很快改变了过去散乱无序的局面。   对此,田静深有感触。他认为,经过学科布局调整后,声学所的凝聚力进一步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也得到加强。   正如我国一位科技政策研究的权威人士所言,到目前为止,中科院的这种“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式的”学科布局调整已经基本结束。变革后,中科院的学科布局已基本与国际接轨。今后,经过“塑身”后的中科院将会继续做一些局部的、小的调整,让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本报记者 张 虹)
责任编辑: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