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新博导上岗之前先培训

  • 中国青年报
  • 创建于 2005-09-20
  • 2326
本报天津9月15日电 今天上午,南开大学几十名新被批准招生的博士生导师在省身数学楼当了一次学生,给他们授课的老师是四位“老博导”。“老”不是指年龄,而是指有多年带博士生的经验。 这个特殊课堂名为“博士生教育经验交流会”,实为对新博导的一次培训。南开大学校长侯自新在会议一开始就阐明了对新博导培训的意义:“博士生的培养水平代表了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有无能力培养优秀的博士是一个学校乃至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标志。如果没有能力培养最高水平的博士,那么这个学校的竞争力就会受到质疑。而在博士的培养过程中,博导处在主导地位。” 侯自新校长说,以质量为中心搞好研究生教育,就要提高教师水平,让“老博导”把指导学生的好办法、体会到的教育规律通过交流传授给“新博导”。侯校长还重点阐述了博导的作用,就是通过指导,从与研究生共同合作进行学术前沿探索到让学生可以独立研究,并具备创新能力的过程。 侯校长在发言里还提到了最近几年南开大学发现的博士论文中数据失真、数据造假,甚至出现抄袭现象,他说这些虽然都是学生个人行为,但是导师也是有责任的,因为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导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还要教学生堂堂正正做人。 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南开大学研究生院特意请了经济学、理学、工学及文学四个领域在博士生培养中有突出成绩的四位博导来给“新博导”上课。其中经济学院的薛敬孝教授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四位“老博导”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信息学院的董孝义教授首先发言,他所指导的学生曾获2004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董教授的体会是要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要掌握广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另外就是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和创新的能力。 董教授的另一点体会就是在培养博士生时,要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一个课题组,通过全过程参与一项研究达到系统训练的目的。他举了一个例子,去年两个博士研究生,一入校就赶上课题组一个973项目的申请工作,两个学生立即投入到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中,并参加项目申请,经过一年多的锻炼,这两个学生已经成为项目骨干。 对于激励学生,董老师也有具体体会。他给学生定的目标是在学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国际会议,国内会议只要有论文都可以参加,经费由课题组提供。另外,如果发现某个学生的论文质量较高,他就会请多位院士来给这个学生写论文意见。他曾出面给一个学生请了8位院士写论文意见。 薛敬孝教授着重讲了如何指导博士生确定论文选题,因为这是论文成功的一半。他说现在的问题是博士论文选题偏大,题目重复的多。 来自信息学院的徐敬东博士说,这种培训太有必要了,比如薛敬孝教授讲的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就非常有针对性,“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已经有11年指导博士生经验的刘育教授,曾经是南开大学最年轻的博导,着重谈了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他说,现在总听见许多导师骂自己的学生笨,做不好实验。导师对待学生的态度还是要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路读到博士一般都很顺利,自尊心很强,老师应注意这种时代的变化,懂得尊重学生。“要多想想自己走过的路,培养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导师自己成长的过程。” 据了解,南开大学将对近两年新被批准的100多位博导进行两次专门培训。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时间:2005-09-18 记者 李新玲)
责任编辑: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