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课题:2005年毕业生就业状况盘点

  • 中国青年报
  • 创建于 2006-02-13
  • 3975
     专科和高职的就业落实率上升 本科、硕士和博士落实率略降

    大学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调查表明,形势并非一年比一年差,反而有所好转。大学生毕业时真正签约者虽然只有337%,但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8个百分点。

    为更具体、准确地反映大学生毕业时的状况,本次调查将毕业生被调查时的状况分为11类,包括:1已经签约(337%);2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135%);3虽有接收单位,但自己不想去(50%);4等待接收单位的最后答复(41%);5尚未找到接收单位(133%);6准备从事自由职业或自主创业(36%);7保送研究生(48%);8考取研究生,已经获得录取通知(12%);9准备出国(23%);10申请不就业,包括准备考研(48%);11其他(30%)。

    如果将上述第1、2、6、7、8、9、10项均视为“确定去向”,则大学生毕业时的“落实率”达到了745%,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29个百分点。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的调查数据中,专科生的比例明显少于2003年。

    岳昌君认为,在大学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的情况下,2005年的就业率能达到这一比例,很不容易。

    课题组进一步分析发现,毕业生的落实率有以下几大差异:

    一是不同学历之间的差异依然显著。专科和高职为591%,本科为776%,硕士和博士分别为841%和793%,与2003年同期相比,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落实率都略有下降,而专科和高职的落实率却上升了244个百分点。在岳昌君看来,这是因为“高职办学的市场定位比较明确,市场的需求旺盛。”

    二是各地区之间差异明显。东、中、西部地区落实率分别为:788%、751%和650%。

    三是各类型学校之间差异明显:“211工程”大学的落实率为848%;普通本科院校的落实率为709%;而专科学校的落实率为589%。

    四是性别之间存在差异:男性的落实率为771%,女性为712%。其中,女性继续攻读研究生或出国的比例达到213%,比男性高出38个百分点。

    学校是就业最重要的信息来源

    “在国外,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很重要,如美国的高校为了争取更好的生源,会千方百计保证就业率,他们在就业指导上更加细致入微、效率更高。”岳昌君说,最有效的、最能节省就业成本的信息渠道就是学校和院系。

    岳昌君发现,2005年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中,更多地是依赖学校。有473%的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求职信息来源于学校(包括院系)就业指导机构发布的需求信息。

    从毕业生对各方面提供的就业信息的满意程度看,只有38%的毕业生认为求职信息完全能满足需要,594%认为基本能满足,有368%认为不能满足需求。尽管如此,这与2003年相比情况已经有较大的改善,不满意程度下降了121个百分点。岳昌君认为这主要得益于高校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

    尽管,各类人才招聘会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但这次调查显示,人才招聘会的信息作用在加强,有164%的毕业生从中获得了就业信息,高出两年前的88%,仅次于学校这一信息渠道。而亲戚、朋友或熟人介绍的信息影响在减弱,比重由2003年105%下降到了62%。

    另外,调查发现,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求职而花费的相关费用人均为1100元,比2003年增加了大约300元。(记者 李斌)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6年02月13日)
责任编辑: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