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闻网能走多远?

  • 孙琛辉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7-05-08
  • 2269
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新闻网,并且都在不断变革之中,高校新闻网作为一个重要的校园媒体在学校对外新闻宣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0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旅居美国的朱静(化名),虽然从清华毕业已有3年,但是每天浏览母校的新闻网以及BBS的习惯依旧未改。在这里,她可以了解学校的发展,可以获悉自己老师、同学的情况,可以知道师弟师妹的学习状况,让自己漂泊的心灵找到一种归属感。确实,清华大学作为较早开通的大学新闻网,已经成为清华师生及校友们了解母校的重要信息渠道,目前,中文网日均访问量达4万余人次,总访问量达3300余万人次,英文网日均访问量达400余人次,总访问达百余万人次。 毋庸置疑,从阅读人数和范围可以看到,校网已超越校报。作为一所大学里最重要的两种媒体,两者关系正处在微妙变化之中,记者就此采访了一些高校新闻网的负责人。 现状:剪不断,理还乱 5月,清华大学新闻网第3次改版,除了以往的综合新闻、头条新闻等固定栏目外,还增设了《高教视点》、《清华讲堂》等新栏目,《清华新闻网读者满意度调查》则放在了中间比较显眼的位置。清华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新闻网负责人周月红告诉记者:“此次改版的出发点,是进一步丰富内容,拓展功能,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 清华新闻网自2001年开通以来,前后经历了2002年12月、2004年5月、2007年5月3次整体性的改版,网站建设逐渐专业化、内容日益丰富、影响力日渐扩大。 清华新闻网几经变革,网站内容日臻完善。周月红介绍,初创时的第一版清华新闻网以学校重要的新闻资讯为主要内容, 2004年5月第二次的整体性改版,则提出将新闻网建设为“清华的新闻大全”,加大了对各类新闻、学生校园生活和清华优秀人物的宣传报道,并按照协作化的建设思路,进行资源整合,与清华大学的其他部门合作办新闻网的一些栏目,如在2005年4月与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室合作创办《清华史苑》,2005年9月与清华大学文科处合作创办《紫荆论坛》,等等;而2007年4月28日新版推出的《清华讲堂》也将采取与校内品牌讲座组织方协作的形式创办。 周月红说,自新闻网开通伊始,清华校报电子版和新闻网就是各自独立的不同媒体。然而,北京大学等高校则经历了“校报电子版”的阶段,北大新闻网执行主编杨晓华介绍,北大新闻网开通时,就是简单的校报电子版。直到2001年,北大新闻网才逐步与校报脱离关系,并且有了专业的编辑、记者队伍,独立采写新闻,甚至首发新闻。 不管大学新闻网有没有经历“校报电子版”的阶段,参与新闻网建设的工作人员大都经历了校报的编辑工作。浙江大学新闻办公室主任单泠是从校报的队伍里成长起来的,她认为,在网络媒体诞生之前,校报是学校一个比较重要的新闻载体,现在还有很多高校的校报和新闻网是结合在一起的,这有利有弊,二者结合是很好的人力资源的共享,校报采编一体的工作很能锻炼人,但是校报的模式过于成熟,加之人力和财力的限制,目前能够改变原来的模式去办校报的大学很少,大学的报纸很难办得像网络一样有活力,适应学生,校报有些过于行政化。而新闻网可以有自己全新的内容模式。 南京理工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李翬也是一个老“校报”,据他介绍,在南京理工大学开通网络时,最初就是校报的电子版,规模和影响都不大,真正按照网络的方式运行,是从钟声新闻网开始的。李翬说:“南京理工大学的新闻网目前仍然依托校报。新闻宣传中心成立与新闻网的建设基本是同步进行的。新闻宣传中心成立以后,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校报、新闻网、电视台这种横向组织结构,按照业务流程设立了采访部、编辑部、策划部这种纵向的架构。就是说所有的采写都由采访部完成,采写完了集中到编辑部,一式三份编辑,分别给校报、电视台、新闻网,所以我们谈不上跟校报有没有关系。” 区别:新闻或者宣传 从总体来看,各个大学新闻网的发展状态与发展模式不尽相同,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位,在内容、形式、资源整合等方面与专业新闻网站比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与校报、校园电视台相比,新闻网在技术手段上比较有优势,是一个多媒体的结合。它具备了视频、文字、图片,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单泠认为,“校园中不同的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新闻网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传播信息。校报应该更多地承担政策的解读,这个功能是新闻网所不太能具备的,因为学校里面很多的政策的制定,有一个下情上达和上情下达的环节,是可以以校报作为载体的,但是很多讨论过程中的事和观点并不适合在网络上向社会公开。而校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则应该承担更多活跃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作用。相比之下,新闻网受众更广。” 多年来,在高校中新闻和宣传两个概念一直没有区分,无论是学校的领导,还是社会的习惯思维,总是把新闻和宣传混为一谈。单泠认为新闻不一定要赋予宣传的使命,虽然效果上是宣传,但是不能定位在宣传。单泠说:“新闻与宣传不同,有时候社会关心的问题,高校就有责任向社会去说明,这样就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沟通和理解作用,它本身就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新闻报道的内涵等同定义为'肯定’和'表扬’。” 李翬的观点与此类似,他认为,新闻网的出现对于大学新闻宣传来讲是一个机遇,是学校走向社会,按照新的新闻宣传的观念,来改变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的机遇。传统的大学新闻宣传重在宣传,是政治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式或手段,主要内容是工作信息交流,是一个封闭的工作体系,强调凝聚人心。在现代信息条件下,尤其是大学新闻网的设立,大学新闻宣传已经是一个面向全社会的开放体系,应该把外塑形象与内聚人心放在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位置上。这就要转变传统的大学新闻宣传观念,并确立公共意识,更多地依照新闻传播规律来审视学校的各类信息,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大学。如果大学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在观念和体制上作一些变革的话,对大学新闻宣传来讲是一次新的变革。同时也会提高大学新闻宣传的水平与质量,现在的大学新闻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所谓的新闻不是新闻,而是工作信息或者工作汇报。 未来:校网领域扩大几何? “校园新闻网再大也不能大到哪去,但是在校内它已经超越了报纸。”杨晓华的观点是,学校的新闻网应该承担3种功能,一是在校园内发挥社区沟通的功能;二是向外输送科研和教育思想,展示教学科研成果;三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高等教育的形象。 目前看来,大学新闻网承担的功能还不够,杨晓华分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平衡,二是缺乏像高校校报协会那样的行业组织,使大家共同交流传播一些新的理念。 单泠也认为,新闻网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这是一个问题。她说:“教育部应该有一个类似研究会或协会的组织。这样会有利于高校相互学习、交流,也有利于高校对社会的新闻传播。高校的新闻组织单位本身就能够把自己学校的这一块新闻做好,这样对整个高等的教育形象是有好处的。” 李翬认为,管理还是由各个学校自己作,不应该由协会来管理。“协会只是一个高校之间交流的平台,不应是一个管理机关。所以我倒不认为需要一个协会来管理,可以有一个进行交流。” 确实,在新闻网的发展方向上,各个学校都有着不同的困惑与不同的发展理念。杨晓华提出一些疑问,比如,北大新闻网是否应该关注一些社会领域的问题,像北大的校友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一些社会领域的问题也会吸引校友的眼球的。此外,新闻网能够介入一些事件,以专题的形式报道,等等。 单泠介绍说,浙大求是新闻网的定位就是办专业的教育新闻。求是新闻网的内容都是跟学校有关的新闻,和一些对高校的中心工作有参考价值的信息。她说:“这是一个理解的问题,每个大学新闻网都需要自己的特色、保持自己的特色。求是新闻网肯定不会走新浪这条路子,它有这么多的人力和财力,这是我们做不到的。而且社会的网络媒体不像我们这样有非常固定的受众,它为了吸引眼球可能会夸大一些新闻,这些事情是我们不会做的。” 周月红也认为,校园新闻网承载的功能不同于社会媒体,主要关注领域应更集中在教育领域。 南京理工大学在注重新闻网内容建设的同时,也把其他功能拓展出来。按照网群的方式来建设,开通了思政网、新闻网、艺文网和BBS论坛。李翬说:“网络本身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我们感觉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尤其是互动性还没有充分发挥。有些学生和老师希望在网站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果发在社会上的网站,很多同行看不到,希望在学校内部交流,钟声网群则尽力为师生们提供这种便利。” (作者:孙琛辉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5-7 23:36:7 )
责任编辑:孙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