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读童话一样学习——旅瑞学者谈特色教育

  • 创建于 2006-12-01
  • 1426
瑞典是一个典型的高税收、高福利国家。然而根据2004年瑞典中央统计局的数据,瑞典人只有8%的时间用于工作,这8%的工作时间如何创造出维持目前高福利水平的生产价值呢?在瑞典生活了16年的Lule?覽大学教授寇绍全认为教育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说:“瑞典每年的教育经费占国家GDP的7.3%。除了9年全民义务教育,他们的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都是免费的。小学生的书本、午餐、交通、学习用品、医疗都由学校免费提供。国家给每个未满18岁的孩子每月发放1000元补贴金。” 据寇绍全介绍,瑞典的小学开学第一天甚至不在课堂里上课,而是由老师领着“逛街”,“教孩子怎么买东西,买东西要拿收据,怎么存车,到银行怎么走,警察局怎么走。目的是要教孩子们最基本的生活、生存能力,这是首要的,没有这个别的都谈不上”。从瑞典一份小学生的课程表中可以发现,体育课(500学时)和纺织、木工、铁工(330学时)加起来的总学时甚至超过生物、物理、化学、技术的总学时(800学时)。寇绍全说:“瑞典非常注重体育,学校鼓励孩子在课间运动,在公社组织一个足球俱乐部,每次活动还发相应的补助金,用于开展活动。我们大学里有几个女教授50多岁参加90公里的滑雪比赛还能得奖。另外家政课也是一门必修课,我女儿第一堂课回来就给我拿了一个做饭的围裙。” “最大的特点就是把游戏贯穿于孩子一天的活动之中”,寇绍全说,“北欧盛产童话,幼儿园老师一大早就给学生读童话,从托儿所起就培养瑞典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生物课教学生识别蘑菇,不仅仅是在教室里看书、看标本,还把孩子带到野外,给他们一人发一份地图,先找到蘑菇,然后在现场教他们识别。高二的英语课,老师出题,让学生分成两组扮演美国两个政党的竞选候选人答记者问,于是孩子们要找资料,回答包括伊拉克战争、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这样不仅仅学会了语言也收获了知识。” 在瑞典,小学三年级前是不考试、不留家庭作业的,直到五年级才有考试评分。寇绍全认为这种形式减轻了孩子学习的压力,重在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如果小学入学就要考试,会把很多兴趣还没有培养起来的孩子排除掉。比如城里的孩子科学知识灌输得早,而农村孩子没有这样的条件,但农村的孩子将来不见得就没有城里的孩子成功,所以不一定从小灌输就好。瑞典很多小孩开始也不愿意念书,但他们在玩中慢慢培养了兴趣,去学校读书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玩。” “社会会培养孩子从小有市场经济概念。家长不会轻易给钱,从小就培养孩子通过劳动来赚钱。我有个朋友在家里开了'清洁公司’,比如擦车的活儿,两个孩子要竞争,哥哥说我要50克朗,弟弟说我只要40克朗,这样父亲就把这个活儿交给弟弟干。孩子们如果自己组织活动出去玩要靠自己挣钱,比如卖旧东西或者自己做糕点卖。我们中国的理念是大人从牙缝里省钱给孩子,但他们是创造条件给孩子劳动,并且国家创造劳动机会,用这种方法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初中三年级公社开始安排暑假打工的机会,如卖东西、带孩子、陪老人聊天、去森林里砍树等,由公社发工资。实习的学生会得到评语,从初中起积攒的这些评语和工作经验为今后工作打下了基础。公社和学校的资金来源除了国家投资,还有些国家政策鼓励或者迫使富人、工厂、公司投资教育,如果不投资给学校,国家也会抽税。” 对于瑞典的教育,寇绍全认为它并不是完美的教育方式,本身也存在需要探讨的地方,但总有可以借鉴的优点,他总结道:“瑞典教育主要有几个特点,首先,他们强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教会孩子生存本领,是融入社会与人相处的本领;其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暑假孩子们到别墅去玩的时候,有的学生带了一书包的书去读,完全靠兴趣;第三,他们重视实际、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后,平等教育,对于弱势群体、有缺陷的孩子注重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有些比较调皮的学生,老师们会集体观察,发掘他的长处,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陈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