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需要导师“言传身教”

  • 科学时报
  • 创建于 2006-02-17
  • 1399
随着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研究生队伍在不断扩大。导师缺乏师范背景或相关的知识、师生比例失调、教学经历少等问题,使研究生培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注重研究生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导师在各方面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提高导师的主动性与责任心。 导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仅调查了中科院6个研究所的基本情况。虽然不能准确代表总体情况,但是可以反映一些突出的或共性的问题。 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在所调查的研究所中,导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不等。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约占64.7%;具有硕士学位的导师占20.8%;具有学士学位的导师占14.1%;没有学位的导师仅占0.4%。具有研究生以上背景的导师占有绝对优势,约占85.5%。总体来看,中科院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一支具有高学历的科技人才队伍。 导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年龄从不足35岁到60岁以上各年龄阶段均有分布。其中,36~40岁和41~45岁两个阶段的最多,分别占总数的30.2%和32.8%;其次是46~50岁阶段,约占10.9%;35岁以下和60岁以上两个阶段的比例相近,分别约为8.3%和8.6%;51~55岁和56~60岁两个阶段的比例相同,均为4.6%。总体来看,中科院研究生导师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6~50岁年龄段;而且35岁以下的青年导师队伍和60岁以上的老年导师队伍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51~60岁年龄段相对较少,这与整个国家缺乏这代人才相一致;且以50岁以下的导师占有绝对优势。 导师队伍的师范背景 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中科院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基本情况,为制定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建设措施,本次问卷调研了导师队伍的师范背景。从总体情况看,具有师范背景的导师不足2%。因此,中科院导师队伍是一支缺乏师范背景的纯科研型队伍。 导师队伍的教学背景 中科院导师队伍中,参与研究生基础课与专业课授课(包括在研究生院和所内参与教学工作)的导师约占68.8%,而且参与授课导师年平均授课人均不足8次。从这个现象看,中科院的导师队伍参与教学的比例很低,缺乏相当的教学背景。 导师队伍与研究生队伍的比例 中科院导师与研究生的人数比是1∶6,但却是一个平均值。在实际调研中发现,有20%~30%的导师,其所培养的研究生总数超过了15人;而大家认为最合理的师生比例应该是2~3 名研究生 /导师/年,三年最多有在读研究生10~12名(其中包括5年制的硕博连读生)。 导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中科院研究生导师队伍是一支具有高学历、年富力强、年龄结构合理、具有强劲发展潜力的人才队伍,但是存在缺乏师范背景或具备相关的知识、师生比例失调、教学经历少等问题。同时,在目前的考核机制和研究模式下,导师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偏颇,更多关注的是研究生的科研功能,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就中科院导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如下。 导师资格的认定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不断深入,科研任务不断增加,人才队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同时随着研究所用人制度的改革,流动人员的比例不断加大。在广大的流动人才队伍中,研究生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具有一定科研需求的队伍。与此同时,过去有限的导师队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科学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随之过去严格的、条框式的导师资格认定体制也不能适应人才培养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导师资格的认定由原来通过教育部审批,直接下放至各研究所自主掌握。虽然各所均有完备的导师资格认定条例,但是在有些方面由于需求,其条件有所放松。例如,具备硕士导师资格者,应该具有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至少要完整指导一届学生);具备博士导师资格者,应该具有独立指导至少一届硕士研究生的经历。这些要求看似苛刻,但其中包含着对导师上岗前的资格培训。而目前更多注重科研的背景,对于培养学生的经历有所轻视,直接结果就是研究生导师队伍年轻化、培养学习的经历简单化。因此,目前对导师资格的认定需要进一步强调协助或独立培养研究生的经历。 此外,对于已经上岗的导师,没有有效的考核与监督机制,无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都是具有终身的导师资格,导师队伍只进不出。就目前存在的导师资格认定体系,主要考虑导师资格的入口,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没有良好的“出口”,使得导师资格一旦获得就是终身的所有,没有对其资格的检查与考核,没有流动式的资格认定方式。 师生比例的失调 确保导师有时间、有精力对每个研究生都进行细心指导,确保每个研究生都能及时得到导师的教诲和培养,也要确保一支数量适中的流动科研队伍,最合理的师生比例是1∶6。但是,科研任务的重压,用人制度的改革,则造成具有大量科研任务和相当科研经费的导师超量招收研究生,将近三成的导师招生人数高达15名以上。结果造成导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亲自指导,而由师兄、师姐来带师弟或师妹,这大大地降低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师范背景的缺乏 中科院的导师队伍重在科学研究,具有师范背景的导师比例非常低。但是,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师范院校的基础知识作指导。否则不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不掌握基本的传授、教学方法,将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优秀的人才。虽然导师的背景不能选择,但是可以补上师范背景这一课。目前的导师队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与教学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 导师的言传与身教 一个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周围环境的熏陶和导师的言传与身教。目前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导师的言传与身教,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发挥得并不尽如人意。 导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导师队伍的考核制度 在院内树立正确科学研究观的同时,加强对导师的考核,有助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而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素质。对导师进行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导师不断提高其基本素质,促进导师教学和科研质量的提高。要注重研究生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导师在各方面加强指导和管理,需要提高导师的主动性与责任心。因此,从管理制度上讲,需要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纳入导师队伍的考核,建立毕业生就业、成才跟踪制度,建立导师资格定期考核制度。一般认为,将导师开课、授课情况,培养研究生的论文发表情况(包括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平时对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培养情况等纳入导师年终绩效考核;并结合2~3年培养研究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审核导师的任职资格。没有达到要求的导师,建议停止1或2年的招生资格,以便导师具有足够的时间充实与发展自己,同时确保研究的培养质量。 影响学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整体水平和质量是衡量导师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考核导师资格的重要依据。因此,科研人员作为导师身份进行考核时,研究生培养质量应该占较大比重,甚至可以是决定导师继续获得导师资格认证的重要评判标准。不但要注重研究生培养的成果(科研产出),还要注重培养的过程(个人的工作和导师的培养)。一个能做到因材施教的导师,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 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 了解中科院新时期研究生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导师的基本职责、与学生相处的经验、对学生的要求与责任、各种成功和失败事例、因材施教的经验等,对于新任导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科院研究生院近几年每年都举办导师“教书育人”高级研讨班,大部分的研究所都能积极参加,坚持新任导师的上岗集中培训。从培训涉及内容来看,教育学与研究生心理学方面的内容偏少。且从目前的现状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何加强新任导师的上岗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呢?首先应将协助指导研究生(2年以上)的经历作为导师上岗的必要条件,也可作为新任导师集中培训的重要补充。其次,应该充分利用中科院的资源,进行集中培训,应该每年有1~2次培训,让导师真正明白研究生培养的宗旨、目标,做一个导师的责任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应增加学生与导师沟通方面的讲座。在集中培训中,必须强调对导师进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培训与学习,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定的学习,以弥补中科院导师队伍缺乏师范背景、改善对教育规律和心理活动缺乏了解的现状。 导师的教学任务 导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必须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除了负责各自的学生外,在条件允许时最好能开设一些研究生专业基础课,也可以报告的形式开展,在较大范围内让各个专业的学生有机会了解到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以及成果经验等,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引入科研新思路,全面提高研究生素质;同时也促使导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学生和导师双方受益。而且导师参与研究生教学的过程,是将科研和教学很好融合的过程,可以很好地启发研究生的科学思维;导师也能最直接与研究生接触,掌握学生的实际理论水平和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从目前中科院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研究所都非常重视研究生专业课的安排,依照专业由不同研究生导师教授相关课程,且原则上依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导师的专业特长来安排。能开设前沿讲座的导师适时安排前沿讲座;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离退休教师(导师)的授课积极性;在各尽所能的前提下,尽量领导带头;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目前的国内、国际最新研究动态,拓展知识面外,还要增加一些科技论文写作、计算机软件运用、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的课程。但是,仅有一小部分导师参与授课。有些单位并没有总体安排,导师仅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自己决定给学生不定时讲课,通常是在研究过程中结合实际讲解,没有具体的时间安排。因此,所里可以根据本所的研究特点、学科布局与培养方向来安排专业课程,教学任务可以依据导师自愿和指派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每个专业都有相应的教研组长,负责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同时,依据专业背景和经验,选择部分导师进行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 教和学是分不开的,教学相长;没有教学经验的导师是不完善的。导师是引路人,是在政治、思想、学术或某种知识上的指导者。因此,参与研究生教学工作是导师的职责,而且教学相长。一方面对学生由单纯的学习理论知识到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思路转换非常有帮助;同时导师参与教学能够使导师明确了解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缺陷,结合研究课题充实专业理论;将导师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及学科前沿传授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和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从学习型转变为综合型。在发达国家,不参与教学的科研人员是不具备教授资格的。参与教学可以为导师提供更多的接触学生的机会,这也是了解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家发展动态的一个重要窗口。而且导师参与教学,可以督促导师提高自身水平,可谓教学相长。 导师队伍基本素质的提高 导师队伍基本素质的提高应该包括品德素养、教育学理念、专业水平、个人情操等几个方面。首先是师德的培养,导师应该是学生的道德楷模;其次应提高导师作为教育者这一神圣职业的责任心,协调好导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求知方面的关系,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再次是专业能力,这是导师的强项,但也需要持续学习;最后是对教育规律的掌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需要具备现代教育意识(包括敬业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求知意识、育人意识等等)。因此,增强学习,不但包括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而且还包括导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专业上要求导师要掌握目前专业的发展方向,需要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实事求是、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自信、合作、谦逊的为人之道。导师教书育人,在品德修养、专业特长等方面都必然有过人之处,并且乐于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还能不断提高完善自身素质。同时导师应该研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以改善因缺乏师范背景而对教育规律掌握不足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工作能力,构建一个最优化的团队,都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 研究生培养工作是造就高层次科研人才的重要途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的保证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未来学术队伍的水准。导师是决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充分了解科研院所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导师队伍建设,相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定会全面提升素质,既成为高素质的科学家,又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家。 (来源:科学时报2006-02-14,本文系中科院党校九期班软课题,课题组成员为胡兴跃、乔格侠、熊博晖、叶彦、刘春杰、周先意、佘宇平、莫成钢、侯兴宇、卢燕宁)
责任编辑: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