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教育:广州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间的矛盾与反差

  • 创建于 2006-12-20
  • 1679
在12月11日~12日举行的新经济与职业教育教学创新论坛上,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辜东莲介绍了广州市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计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子课题的研究情况。 辜东莲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自2005年开始,广州市教育局组织近90位研究人员对广州市的汽车、装备、轻工、电子、纺织、建材、化工和医药八类制造业,130户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37所制造业职业院校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包括2896名制造业企业的在岗职工、2501名制造业企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102名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和20名制造业领域外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外方的负责人,最后在对50多万个调查数据和现场录音、记录的分析下,于2006年4月出版了其研究成果《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一书。 三大矛盾与三大反差 辜东莲介绍,此次研究主要是梳理了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三大矛盾、三大反差。 其中,三大矛盾主要是:制造业发展速度的加快,但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制造业复合岗位快速增加,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但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狭窄。 三大反差则体现在:企业用工的高素质、高能力要求与制造业招生的低素质现状之间的反差;家长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高成本投入、低支付能力与制造业岗位低待遇回报的现状之间的反差;社会进步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年轻一代多元化的价值追求与制造业职工实际工作时低水平的工作环境、低发展空间的工作岗位、低社会地位之间的巨大反差。 以收入为例,辜东莲介绍,按照2002年广州市职工的工资水平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在1501元~2000元的属于中等收入水平,其下是中等以下水平。广州市城市经济调查队等5部门的联合调查,对2002年广州市职业学校4500名应届毕业生的家庭收入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79.20%的职校毕业生家庭处于社会中等以及中等以下收入水平。 此外,他们还比较了2000年~2004年广州市制造业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和广州市的职工平均工资。2000年,广州市制造业企业职工的工资占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79.94%,2004年则下降为69.04%。“由此可见,广州市制造业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全市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在拉大。” 辜东莲分析说,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社会经济利益关系不协调;相对封闭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制造业市场经济开放环境下的行业企业高速发展的现状不相匹配;职业教育的多元社会功能与对职业教育提供的社会支持很少的不对等;教育结构与社会人才结构的严重错位,学校输出的职业人才和企业输入的人力资源没有真正地对接等。 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我们针对调查研究的情况对职业院校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最核心的是职业性的技术课程建设问题。”辜东莲介绍,目前,他们已经把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作为“广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与制造业发展研究”课题第二阶段的研究目标。 辜东莲说,为了适应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多年来广州市的职业教育学校已开展了不同层面的改革,但效果和调研的情况还有距离,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完全满意。他们认为学校输送给企业的不是“人力资源”而仅仅是“劳动力”。员工进入企业之后,还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企业培训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需要。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开发和实施,事实上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影响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企业需求的最关键因素。”辜东莲介绍,参加此次论坛的前一个星期,她去了东莞本田、奥迪、丰田等销售维修企业进行考察。本田的一家“4S”店将员工的技术等级分成十级,无论是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是本科生,到本田工作,必须先接受技术等级的考核,根据考核的情况确定工资待遇;奥迪企业采用总公司设计的“外飞检查”和企业内部设计的“内飞检查”两种标准对技术员的维修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这些技术要求与国家职业技术标准有所不同。”辜东莲说,职业技能的要求除了包括国家的标准,还应该有行业、企业的标准,而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应该考虑的问题。 他们在调查中还发现,企业和员工在看待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方面差别很大,企业更看重员工的基本素质,而员工看重的是职业能力;在技能人才应具备职业能力这一点上,企业与员工的看法基本一致,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企业看重的是员工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员工看重的是专业能力。 “这正说明了我们以前的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模式过于强调应试能力,把学生当做一个教育的'产品’,而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辜东莲指出,在广州市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他们会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为学习者的职业生涯发展服务,为行业和企业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服务。 (来源:科学网 作者:张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