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张大鹏研究小组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 创建于 2006-10-29
  • 2641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科研工作再结新硕果,该校生物学院张大鹏教授的研究小组成功发现植物激素脱落酸(ABA)的一个受体ABAR。10月1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以主题论文(Article)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据介绍,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ABA)等植物激素“五兄弟”一直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植物激素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几乎每一个方面,而ABA主要掌管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当植物处于干旱状态时,体内的ABA会自动增加,帮助叶面的气孔关闭,以控制水分散失,帮助植物战胜干旱;当果实中的种子发育到接近成熟时,从生理上已获得发芽能力,ABA会控制种子的休眠和萌发,使种子不会在植株上或恶劣的环境下发芽。 过去,科学家发现了一种ABA受体,认识了ABA对植物开花和侧根形成的控制。而对于控制植物种子发育、气孔和对干旱适应性的ABA受体却一直是个未知的谜团。张大鹏研究小组找到了答案,他们发现一种参与叶绿素生物合成的蛋白质也是一种ABA受体,并于最近完成了鉴定这种介导种子发育、幼苗生长和叶片气孔行为的ABA受体——ABAR。 张大鹏教授研究小组几年前提纯了一种ABA特异结合蛋白,命名为ABAR,并克隆了编码ABAR的基因。结果发现ABAR基因编码一个已知蛋白质,即定位于质体内的参与催化叶绿素合成和质体—核信号转导的蛋白质CHLH。他们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研究了ABAR/CHLH与ABA信号识别的关系。研究表明,通过超表达技术上调ABAR/CHLH基因表达,可以使植物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气孔运动方面对ABA反应“超敏”;而用稳定表达的RNA干扰、反义RNA、化学诱导的RNA干扰技术或通过稳定表达的突变体对ABAR/CHLH基因表达下调,发现使植物在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气孔运动方面对ABA反应“脱敏”。ABAR/CHLH的基因敲除突变体,由于种子不能正常成熟,是致死突变。叶绿素合成和质体—核信号转导的突变体,如果不影响ABAR/CHLH的表达,就不影响植物对ABA信号的响应。以上研究结果证明,ABAR是一个ABA受体。ABAR介导的ABA信号转导是一个独立于叶绿素合成和质体—核信号转导的不同的细胞信号过程。 据悉,发现脱落酸受体ABAR,无疑是找到了控制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的“金钥匙”。找到了这把钥匙,将进一步深入揭示脱落酸执行生物学功能的过程,使人们更加自由地控制植物气孔运动和种子发育成为可能,为脱落酸作用机理和应用研究打开了一扇新大门。 据悉,该论文是中国农业大学第一篇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论文。 (来源:科学网 作者:陈卫国 黄晶晶 马晓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