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报评出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

  • 科技日报
  • 创建于 2005-12-28
  • 2157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胡唯元) 本报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评选结果今天正式揭晓。本次评选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 2005年国内十大科技新闻是:  一、党中央提出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今年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创新。 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 二、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登顶南极冰盖 1月18日,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南极一共有4个必争之点:极点、冰点、磁点和内陆冰盖最高点。其中前三个点已经被美国、法国、前苏联占领。 三、两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填补该奖项连续6年空白 3月2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了“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和“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这两项成果。该奖项连续6年的空白被填补。 四、64位“龙芯2号”问世,龙芯产业链初步形成 4月18日,龙芯2号成果发布及产业化基地成立大会召开。经专家鉴定,龙芯2号的总体性能达到2000年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当天,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与江苏梦兰集团正式签署了《关于设立龙芯产业化基地的战略合作协议》,多家企业就龙芯CPU的应用达成协议,“龙芯产业链”初步形成。 五、海信发布我国首块自主知识产权数字电视芯片 2005年6月26日,海信集团发布了我国第一块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的数字电视处理芯片———信芯。这款被命名为“HIVIEW信芯”的芯片完全采用自主设计,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 六、中国科大在单分子选键化学研究领域获重大进展 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单个分子内部的化学反应,并利用局域化学反应改变和控制分子的物理性质,从而实现重要的物理效应,为单分子功能器件的制备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新方法,揭示了单分子科学研究新的广阔前景。 七、我国登山测量队员成功登顶,30年后重测珠峰“身高” 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穆朗玛峰新高程:8844.43米,原1975年公布的高程数据8848.13米停止使用。2005年中国珠峰高程复测行动于3月15日正式开始,5月22日成功登顶并顺利完成相关数据的采集工作。 八、我国企业研制出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 10月,世界上首例利用血管内皮抑制素开发的抗癌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生物制品一类新药。这标志着我国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 九、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2005年10月12日,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顺利完成各项空间实验活动,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继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后,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 十、我国实现国际最长距离实用光纤量子密码系统 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一个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量子密钥分配过程的稳定性问题,经由实际通信光路实现了125公里单向量子密钥分配。这是迄今为止国际公开报道的最长距离的实用光纤量子密码系统。 科技日报评出2005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本报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 赵亚平)本报2005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评选结果今天正式揭晓。本次评选由科技日报社组织,部分院士、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参与评选。 2005年十大国际科技新闻是: 一、太空探索好戏连台 1月12日13点47分,“深度撞击”号彗星探测器顺利发射升空。7月4日13时52分,“深度撞击”号成功与坦普尔1号彗星发生相撞,首次揭示了该彗星的真实面目。 1月15日凌晨,“惠更斯”号探测器成功登陆土卫六,创下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这些发现为理解地球生命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联合国通过《关于人类的克隆宣言》 第59届联合国大会3月8日批准了《联合国关于人类的克隆宣言》,宣言要求各国禁止有违人类尊严的任何形式的克隆人实验。科学家正设法从技术角度解决该问题。美国哈佛大学8月20日宣布,首次将普通皮肤细胞转变为胚胎干细胞,无需再使用人类卵子或制造新的人类胚胎,从而有可能从此结束有关的伦理争议。 三、人类创造出一种全新物质形态———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美国布鲁克黑文国家实验室4月18日宣布,利用相对论重离子对撞机制造出了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这是一种全新的物质形态,曾广泛存在于宇宙诞生后的百万分之几秒内。该成果是物理学界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进展,为研究宇宙在诞生后的最初形态提供了新见解。 四、全球抗击禽流感 1月24日,泰国公布全球首例人际间传播禽流感病例。随后,在亚洲肆虐已久的禽流感开始出现全球蔓延之势,引起全球强烈关注。各国政府纷纷投入人力物力,从事禽流感疫苗的研制。美国率先告捷,禽流感疫苗人体试验8月取得初步成功,俄罗斯、中国、法国随即也宣布成功研制出人用抗禽流感疫苗。 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选址尘埃落定 欧盟、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和中国6月28日达成协议,将全球最大、代表世界未来能源科技最高水平的核聚变反应堆(ITER)的建设地点,确定为法国南部的卡达拉什。 六、美国发现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 美国天文学家7月29日宣布,发现了太阳系内第十大行星。这颗行星位于柯伊伯带,相当于冥王星的1.5倍,是太阳系外围发现的第一颗比冥王星大的天体,也是自1846年发现海王星以来人类发现的太阳系中最大天体。如果这一发现得到证实,关于太阳系的天文常识均将改写。 七、多国科学家完成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图谱绘制 8月11日,多国科学家宣布完成水稻基因组序列全图图谱的绘制,使水稻成为迄今第一个基因全部为人类所掌握的农作物。水稻基因测序工作的完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农业育种史上的奇观。 八、神舟六号顺利升空并凯旋而归 北京时间10月12日9时9分52秒,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并在太空运行了五天之后,于10月17日4时33分成功返回。这是中国第一次将两名航天员同时送上太空,它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微型纳米级研究领域接连突破 美国莱斯大学10月20日宣布,成功制造出世界最小、能像真车一样滚动运行的纳米“汽车”,可进行原子或分子的运输。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则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隧道显微镜,让单个分子做出各种动作。人类从此可简单控制单个分子,使其变成分子“机器”。 十、黄禹锡造假风波扰动世界 韩国首尔大学教授黄禹锡先因培育出世界首只克隆狗享誉世界,后因愈演愈烈的造假事件瞬间跌落谷底。著名科技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和美国《科学》杂志均表示,将重新审阅他曾发表过的论文。23日上午,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宣布黄禹锡的论文数据确系伪造。当天下午,黄禹锡辞去首尔大学教授职务。(更多报道见今日四版)
责任编辑: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