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生态恢复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

  • 创建于 2006-10-13
  • 1117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源头主要来自严重退化的草原、农牧交错区的农田以及草原上干涸的湖盆。我国共有各类草原60亿亩,是农田的3.3倍,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1%。但是,如此广阔的草原并没有“喂饱”数量仅占全国1/3的牧区牛羊。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造成我国绝大多数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提出了恢复草原的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 畜、禽因何要乔迁新居 “简单地说,'畜南下,禽北上’,就是将牧区的牲畜转移到秸秆过剩的农区饲养,将农区集中饲养的家禽转移到草原牧区散养。”蒋高明说,“今后,牲畜的主产区应由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低光合生产的传统牧区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南等粮食生产大省;国民需要的真正的'柴鸡’、'柴鸡蛋’应来自草原的传统牧区。” 这一思路的核心出发点,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 据了解,利用微生物将农区秸秆转化成饲料,是该思路的创新点。实际上,秸秆含有一多半的能量和物质。中国7亿吨秸秆资源中,玉米占38%、小麦占22%、水稻占19%,豆类、薯类、油料类各占4.8%、2.8%、8.3%,可做饲料的部分占94.9%,足以喂饱全国的牛羊。 “大量的生态空间浪费了。”他分析道,“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但生产力很低,延续了几千年的畜牧业没有科技投入,牲畜一年里2/3的时间吃干草,甚至连干草也吃不上。在农区,每平方米养鸡七八只;在草原,几百平方米养一只的空间都够,且草原虫害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他算了这样一笔账:“秸秆中的能量和物质如果能够进入牛羊体内,草原上的虫子和一部分草籽进入鸡的胃,全国的账算下来,粮食翻一倍都不止。而国家最头疼的草原退化问题,因为'畜南下’轻松解决。草原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畜牧业转化,将牧区的牲畜数量减少到目前的1/10左右,而价格将提高5到10倍。” 蒋高明认为,“畜南下,禽北上”,在草原解决的是沙尘暴、生态退化的问题;在农区解决的是烧秸秆、农田污染、农业生态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对农牧区来说,这一思路还可以解决当前农牧民共同的致富问题。 恢复草原为何要畜、禽搬家 据了解,因为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造成了我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那么,如何有效减少草原压力并科学恢复草原呢? 蒋高明说:“这个潜力在农田,而不在草原。”全国18亿亩农田除生产了约5亿吨粮食外,还生产了7亿多吨的秸秆(其中的95%以上可以通过技术转化成为牲畜的优质饲料)。如果,这些秸秆全部被牛羊吃掉,再通过粪便或沼渣还田,就可以增加地力。全国10亿多只标准羊单位的“口粮”,仅秸秆一项就能全部满足,甚至当国民消费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时,农区的秸秆饲料也能满足。因此,畜类要“南下”。 “遗憾的是,在农区,大量秸秆被作为废弃物在田间地头焚烧。”蒋高明语重心长地说,“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准烧秸秆,但由于我们没有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这个'令’根本行不通。如果将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其升值部分可能是粮食价值的5到10倍。” 据介绍,全国养鸡约47亿只。“糟糕的是,农民们将鸡的生存空间缩小到几层铁丝笼子里,平均每只鸡的生存空间只有13.3平方分米,并喂养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多天缩短到不足45天。产出的鸡肉,连养鸡户自己都不吃。此外,狭小的空间有可能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国家的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隐患。而禽类需要的大量自由生存空间,不在内地的农家院,更不在铁丝笼里,而在广阔的草原。与牛羊相比,鸡对草原根本不形成危害,反而会有效控制草原虫害。所以,禽类要'北上’。” 另外,目前国家的治沙工程,不管是国家林业局的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还是农业部的退牧还草工程等,一个共同的缺陷是,国家的钱没有花到点子上去。他说:“如果国家的钱都用到点子上,让老百姓主动参与,生态治理是没有如此大的难度的。这就要求草原和农区有很好的产业,让农牧民可以致富,且可以为国家节约成千上万的生态治理费,农区也因此可以缓解土地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畜、禽搬家仍存在障碍 “山东省枣庄市正在做'畜南下’的试验,进展顺利,莱西市已有了小规模的应用。”蒋高明说,“我们用一种面包草技术,将秸秆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成动物喜欢吃的'鲜草’。2005年,我们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做了小规模的'禽北上’试验,养殖了15000只鸡,全部售出了。目前看来,启动经费是这一思路的主要困难。实际上,国家拿一个'973’项目的经费即可全部解决。现在,政府部门可能没有看到它的长远利益,不愿支持这个综合试验。” 据介绍,中国务实的农民早就开始了“畜南下”。山东农区的畜牧业产值是内蒙古的7倍,而土地只有内蒙古的1/30。实际上,内蒙古的那些大牌乳品企业早就在农区建场了。据农业部最新数据,中国的牛类有84%来自农区。他继续说道:“但农区畜牧业的潜力依然没有充分挖掘,如果采用新技术,即将秸秆做成'面包’草,则还能大大提高农区牛羊的数量。” 谈到“畜南下,禽北上”转移过程与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时,他解释说,“在草原上,相对恶劣的环境对像'禽’这种个体小的物种更实用,转化能量的效率也高。鸡本身就是草原的物种,现在草原上还有沙鸡。牛是农区以前的畜力,吃的就是秸秆。现在,'畜南下’实际上是恢复昔日的养殖传统。不过,'禽北上’中,禽生产所占的土地只是牧民的一小部分,但经济收益将是几倍到几十倍。只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突出,这个适应过程是很快的。” “秸秆转变成饲料技术在国际是领先的,这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的国情不允许农业走美国的道路,畜牧业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道路。现在,很多专家受西方的影响太大,总是建议国家的农牧业走西方道路。事实上,在农牧民中行不通,说明这背离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科学家有实力解决自己的生态问题!” (来源:科学网作者:杨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