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时评:为什么错误甚至造假的论文能在科学期刊发表?

  • 创建于 2006-12-01
  • 1752
公众(包括许多科学记者)有一个普遍的错误印象:即通过了同行评议而发表的科学发现是被科学界认可了的。 这部分是因为学术期刊编辑们主张,科学和医学的发现应该首先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然后再介绍给公众。期刊大力宣传同行评议的尊严,同时利用这种尊严为自己增添了很大的权利。美国期刊对有关科学和医学发现新闻的控制也许比美国任何信息的控制都严。政府内部文件可能不时被透露出去,但即将发表的论文是绝对不许透露的,如果透露给媒体了,期刊就可能不再发表该论文了。比如,美国《科学》杂志的作者须知是这样说的:“一篇论文的主要发现在主流媒体的报道,可能会使该工作失去新颖性,从而使其不适合在《科学》发表。”唯一的例外是允许在专业会议上宣读未曾发表过的论文,但期刊要求作者不能向记者提供比报告内容多的信息。因为科学家们需要发表论文,所以他们遵守期刊的这些规定。 而且,科学发现一旦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学术期刊和文章作者以及雇用他们的单位会努力使论文得到广泛宣传。越来越常见的是,期刊和文章作者的单位把即将在同行评议期刊中发表的发现,用“禁用的新闻发布”这种形式提前发给记者,这样等到论文发表时,会有大量的有关该科学发现的新闻报道同时在媒体出现,这也使公众相信该科学发现已被科学界认可。然而,研究发现只有在经过其他科学工作者进一步的工作证实和检验后,才真正成为被接受的真理,这往往需要一段时间。重大科学发现即时的新闻报道是比较少见的现象,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时,没有一家大众媒体报道他们的发现。而韩国黄禹锡克隆人类干细胞的两篇论文2004年、2005年分别在《科学》发表时,许多媒体都把它们当做重大突破报道。然而,众所周知,这两篇论文都被发现是假的,操之过急的新闻报道使《科学》陷入尴尬。 不少人认为现行的科学期刊同行评议系统中存在不少问题,包括不能保证错误甚至造假的文章不被发表。 同行评议是期刊邀请独立的专家来评论投给期刊的文稿,目的是淘汰草率和低质量的论文,从而保证所发表文章的可信度。虽说同行评议的目的是保证论文的质量,但是极少有糟到不能在任何期刊发表的论文,因为期刊与期刊的质量不一样,世界科学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一次都未被他人引用的论文这一事实就表明,同行评议没能防止低质量论文的发表,只不过是不让这些论文在好的学术期刊发表而已。 为什么错误的、甚至造假的论文能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发表? 同行评议的系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期刊的编辑和同行评议专家相信投稿人在文章中提供的数据是真实的,同行评议的专家只负责作出这样一些判断:对数据的分析是否有错误、数据和分析是否在逻辑上支持得出的结论、论文的内容是否可信。论文作者的有意造假一般是不会被期刊编辑和同行评议专家发现的。 许多因素能使错误甚至造假的文章得以发表。这些因素包括编辑部没有钱来调查被怀疑的文章。非科学工作者普遍认为杂志编辑和同行评议者核对作者研究的一手材料,甚至会重复研究。事实上,杂志编辑并不常规地检查作者的原始实验记录,而是靠同行评议者的评语作是否发表的决定,评语则基于作者所提供的信息而作出的。 虽然编辑有时候会要求作者提供更多的数据,有时候还会向作者索要原始数据,但这极少发生,因为期刊往往不希望得罪作者,担心激怒了科学家后他们不再投稿,尤其是热门领域的投稿。 期刊编辑们说,他们是看门人,不是侦探,同行评议的目的不是查出欺骗,而是不让有缺陷的研究得以发表。 然而,现行的同行评议系统,其本身到底如何却从来没有被同行评议过。除非丑闻被公开,很少有人监督期刊发表内容的质量。期刊也极少调查他们发表过的作假论文,他们说编辑部不是调查机构,承担不起调查的费用。做不做调查取决于被指控的作者的单位和给他们提供资金的机构。 科学家和学术期刊的编辑们还说科学能自我纠正错误,但是纠正需要时间,而且造假论文的发现,往往需要有内部的人举报,一般的造假是比较难被发现的。 在国内,造假的收获可能很大,甚至可能靠一两篇在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当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此一步登天。造假的收获大,但是代价相对要小得多。与造假的低代价相比,揭发造假行为的举报人付出的代价极大。前不久美国《科学》杂志上曾登了一篇几个研究生揭发他们的导师造假的报道,导师辞职后,这些研究生的前途变得很渺茫,需要从头开始,其中有一位已经读了5年的研究生,这些时间都付诸东流,她因此改行离开了科学。 如果论文被发现有错误或造假,原则上期刊应该撤回这些论文。但是,美国《科学》杂志总编Donald Kennedy博士说,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撤回论文的方法。《科学》以编辑部的名义撤回了黄的两篇假文章,因为黄的论文影响太大了。在一般情况下,期刊只是在所有作者都同意撤回论文时,才采取行动。 尽管同行评议系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科学家们还是喜欢这个系统,因为现在还没有更好的系统来取代它。美国《科学》杂志为了从黄禹锡造假论文事件中汲取教训,专门让一个独立的委员会调查了编辑对这两篇论文的审稿过程,委员会的结果已经公布了。但值得指出的是,《科学》将采取的新政策是针对影响力大的论文的,对小打小闹的造假(国内的论文造假多属这类)没有作用,如上所说坏的论文总是有地方发表,所以我们不能把发表了的论文当真理。 (来源:科学网 作者:郝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