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具备很好的文化和品味”

  • 新华每日电讯
  • 创建于 2006-02-20
  • 1628
新华社香港电(记者廖翊)在电台主持人文节目“张信刚随想曲”、在报章上不时发表对中国文化的感想与见解、在大学里首开中华文化课程……让人以为,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是位人文学者。 “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张信刚校长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我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硕士读的是结构工程,取得博士学位是生物医学工程……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做过6年工学院院长;英国皇家工程学院授予我外籍院士,是因为我的急救发明。” 张信刚的人文情怀首先来自家庭和教育:其父亲为外科医生,但酷爱历史人文;从小学到中学在台湾接受教育,人文氛围浓厚。他告诉记者:“我11岁时参加了合唱团,并登台唱过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合唱部分。” 人文情怀的培养对科学研究是否有着积极作用?张校长笑道:“别人不敢说,但在我身上至少有不积极的作用──让我分心。”他马上把话一转:“不过,这给了我很大的自信心,敢于迈出自己的领域,否则,我不可能从土木工程转到结构工程,再转到医学工程。” 人文、尤其是中华文化的种子随着张信刚求学四海、漫游世界的足迹而散播,他曾让一个23岁的外国青年改变理想,以研究中国文化为终生职志。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当今,如何看待中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并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熏陶,也在思考中愈加明晰。1996年,刚上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的张信刚就向大学董事会主席董建华提出开设中华文化课程的设想,得到了董建华支持。 “1997年,大学教务委员会大比数通过此方案。凡就读香港城大的学生,无论学习什么科系,都要念6个学分一学年的中国文化课程。 张校长介绍,为了让学生随时、有趣、有效地学习“中国文化课程”,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除了文化常识外,学生可以在网上与导师交谈,在网上聆听艺术家和学者的专题讲座。 “有数万学生念这门课,毕业问卷都是正面的。种子已经埋下,什么时候发芽不能确定,应该是会发芽的!”张校长很有信心。成立于1998年的“中国文化中心”,效应日显,城市大学无意间成为中国文化学者们交流的一个重要会所,这也让张校长颇感欣慰。 人文情怀的最后归宿是责任和未来。谈及率先参与内地高考联招及与内地校际交流,张信刚觉得:“意义非常重大,香港学生有必要了解内地,有必要跟内地学生做更多交流,否则香港将变成一潭死水,很难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国际社会。”论及高校“国际化”,张信刚坚持认为:“中国国际化的目标是充实自己的文化,提高教育水平。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家是不能跟着别人走的。” “我是一个具有理想色彩的人,我希望香港城市大学一定要做好科技和人文的结合,通识教育一定要贯彻和坚持,我们的学生都应该具备很好的文化和品味。”张信刚校长这样表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间:2006-02-14)
责任编辑: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