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构想

  • 创建于 2006-11-09
  • 1051
1996年7月31日,本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指出:新一代杂交水稻可望发挥巨大增产作用》为题,在头版报眼位置刊登了记者李浩鸣采写的消息。文中引用了袁隆平所说的“现在生产上利用的杂交稻属于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范畴,在生产上还起着主力军作用,但亚种间杂交稻优势更强,库大源足。预计在两年内可培养出比现有杂交稻增产15%~20%的新一代亚种间杂交稻,并将在下世纪初发挥巨大的增产作用”。第二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指导性论文,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与超高产稻株形态模式的构想。1998年,中国超级稻攻关项目正式启动。 10年过去后的今天,袁隆平关于新一代杂交稻在21世纪初发挥巨大增产作用的科学预测已得到实践的证实。他设计出了以高冠层、矮穗层和高度抗倒为特征的超高产株型模式和培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路线。1998年,超级杂交稻研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总理基金资助正式立项。在他指导下,全国超级杂交稻研究和实验不断取得重大进展。现已育成的超级杂交水稻先锋组合,于2000年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亩产700公斤)的目标,近几年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120万公顷左右,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公顷增产1吨以上;自2001年以来,他继续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2吨(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通过协作组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超级杂交稻的研究于2003、2004年连续达标。也就是说,袁隆平主持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提前一年实现了目标。现在,他正在开展向第三期超级杂交稻每公顷13.5吨(亩产900公斤)的指标攻关,并希望通过先进的分子育种技术和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计划到2010年实现目标。 袁隆平提出的株型和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反响很大,国际水稻所参照袁隆平的株型模式对其原先设计的模式作了5处修改,国际权威杂志专门对此作了报道。在菲律宾试种的超级杂交稻,比当地同等条件下的常规良种增产50%以上,比国际水稻所新育成的杂交稻增产25%以上。为此,菲律宾总统鼓励农民种植这种新型的杂交稻。 今年是中国超级稻攻关战略构想提出10周年。11月6日,记者专程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采访了袁隆平。他兴奋地向记者透露了关于未来5年超级杂交水稻科研攻关的宏伟战略构想,他将其命名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这是一个解决中国和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宏伟构想与重大科技战略举措,令人振奋。 这项宏伟工程的具体内容是:力争今后5年内,在全国推广超级杂交水稻6000万亩,按预测增产率计算,这6000万亩超级杂交水稻将达到现有8000万亩的产量,这意味着将节约2000万亩的耕地资源。 袁隆平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以晚稻为例,目前湖南省晚稻的平均产量是每亩420公斤,现在超级稻百亩片、千亩片实验田已经连续3年实现了亩产600公斤,即3亩产粮1800公斤,超出目前4亩晚稻的产量。“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计划5年内,在南方水稻产区推广6000万亩超级杂交稻,其中早稻1000万亩、中稻2500万亩、晚稻2500万亩。湖南是“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重点省份,5年内将推广超级杂交稻2000万亩,这将为湖南节约耕地资源600万~700万亩。 袁隆平强调,“种三产四丰产工程”意义重大,它将为进一步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节约土地资源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说这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一项伟大工程。他认为要使这一宏伟工程的目标得以实现,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需要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企业积极参与。他同时表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研究中心的水稻育种专家和科技人员将会更加努力,为力争早日实现这一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来源:科学网 作者:李浩鸣 黄思维 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