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黄禹锡伪造论文事件后《科学》论文再遭质疑

  • 创建于 2006-12-15
  • 1760
发育生物学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领域。2006年11月2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组织的独立委员会,对《科学》杂志处理黄禹锡造假论文事件的调查刚得出结论,3天后的12月1日,《科学》杂志报道,其发表的另一篇“重大突破”论文再次掀起波澜,论文作者涉嫌造假。据悉,其所在单位——美国密苏里大学已于今年4月启动不端科学行为调查。 随着调查的进展,这篇于2006年2月17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地狱”的边缘。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密苏里大学生物学家R.Michael Roberts指出,这些研究结果不可靠,并预测论文在大学的调查结束后可能被撤销。 研究挑战传统观点但结果不可信赖 据12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密苏里大学生物学家R.Michael Roberts的实验室于今年2月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关早期胚胎发育的论文,论文打破传统观点,认为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单个分裂球之间是不同的。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该领域科学家的质疑,并怀疑论文中的3张图片有造假之嫌。 这项研究是由Roberts实验室的两位博士后和一位显微镜技术人员完成的,主要研究小鼠早期发育阶段胚胎分裂球是否平均表达了转录因子Cdx2。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阶段胚胎分裂球是平均的,但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发现双细胞阶段Cdx2的表达集中在卵母细胞的植物极上,并认为这种差异导致不同细胞的发育。他们认为这些发现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克隆哺乳动物如此困难。他们推测,如果Cdx2的表达被克隆破坏,那么胚胎很难再继续发育。 《科学》杂志指出,科学家们已知昆虫和两栖动物的胚胎细胞与第一个分裂的细胞之间有明显不同,但是,2005年5月6日发表在《科学》上的一篇论文的哺乳类动物胚胎的图片显示这种差异非常模糊。对小鼠胚胎细胞的实验表明,将胚胎分离,并用另一胚胎的组织细胞置换,一周大的胚胎具有相当的可互换性。争论仍在持续,而密苏里大学的论文指出,胚胎细胞在最早期的分化中已经显示出不同。 《科学》指出,如果这一发现是真的,那么它将颠覆目前有关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认识,并且在有关克隆和胚胎干细胞的政治和伦理争论中发挥作用。因为如果科学家们使用缺少Cdx2的卵细胞或体细胞进行核移植,那么后来形成的细胞就不是真正的胚胎。所以,那些本来反对干细胞研究和人类核移植的人也许就会改变主意,转而支持这类研究。 但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Roberts现在指出,这些结果不可靠。在今年10月27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科学》总编辑唐纳德·肯尼迪发表了一篇题为《编辑表达的关注》的文章,警告读者“这篇论文的结果也许并不可靠”。 目前调查的中心集中在论文中的两张图片是否经过数据处理。Roberts表示:“这对实验室来说是一个噩梦,带给实验室成员极大的痛苦。”他表示最终这篇论文可能不得不撤销。 审稿为何没有查出问题 密苏里大学的这一论文事件再次质疑了同行评审在检查作假行为时的局限性。 英国剑桥大学的Magdalena Zernicka-Goetz说,这一结果非常不同于其他任何研究小组的结果,许多人从一开始就以怀疑的目光审视之,但刚开始,大家还不知道为什么结果会如此不同,也许不同的菌株或不同的标签技术也会造成这种结果。 该领域里的其他学者立即表达了他们的不信任。Roberts说,在这篇论文发表后几周,几位科学家致信《科学》杂志、Roberts本人和密苏里大学,指出数据中的问题。他们说,论文中的部分图片有彼此类似的嫌疑。今年4月,密苏里大学启动对这一研究的调查。 Roberts说,人们很快就清楚地知道有理由怀疑数据的真实性,他说:“在我看来,这些图片相当有问题。”但他指出,在大学调查完成前,他的研究小组不会解释出问题的细节或撤销论文,大学也非常谨慎,在调查完成前没有责怪任何人。 自从调查开始后,这篇论文的所有共同作者都离开了大学,其中两人找到了新工作,另外一个人放弃了与大学的合同。与此同时,有批评家质疑为什么这篇论文能够首先得以发表?为什么《科学》杂志的图片分析技术未能检测到明显的问题?《科学》的编辑曾经说,《科学》在今年初就开始使用图片分析技术。 Davor Solter 是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免疫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他曾致信《科学》质疑这篇论文,他认为同行评审过程有缺陷。不过基于保密规定,《科学》杂志的编辑拒绝讨论这篇论文的审稿过程,但负责生物学的副编辑Katrina Kelner说:“《科学》发表论文是基于我们从领域中得到的反馈。” Solter怀疑这个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家没有参加这篇论文的评审,他强调,如果参加了,他们很可能就会看出问题。而位于休斯敦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Richard Behringer不这样认为,他说尽管现在可以看出复制图像的证据,但当时不一定能看出问题,人们在第一次读到这篇论文时会感到吃惊,但仍觉得有道理,“我能明白为什么审稿人会说OK”。 Kelner和唐纳德说,即使发现数据被操纵,但新的图像分析技术也未必能检测出来。 Roberts 说,经过这起事件,他希望自己在看实验室同事递交的结果时会更加小心谨慎。他解释说,“我并不是事先想到这个主意,它是偶然获得的。” 原来的研究是确定Cdx2是否转入了牛胚胎的另一个基因中,小鼠胚胎只是用作对照实验,分析Cdx2的表达,“但结果看起来如此漂亮,你再也得不出其他结论”。他说,自从论文被质疑,“我质问自己和自己的判断。从2月份开始,我没有一晚能睡得安稳”。 密苏里大学的调查有望于本月底结束。 论文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密苏里大学的这篇论文是在黄禹锡有关人类胚胎克隆丑闻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之时被《科学》编辑接收,黄禹锡身败名裂,但为何这类事件屡禁不止? 11月28日,美国科学促进会发布了一个独立委员会对《科学》杂志处理黄禹锡论文造假事件的调查结果,委员会的报告指出:“尽管《科学》的编辑在仔细检查黄禹锡提交的研究论文时作了认真、大大超过平常的努力,但在《科学》发表文章带来的荣誉使得不遵守规则成为造假的诱因。” 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杂志现行的程序建立在对大多数研究人员信任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修改这些程序,让人明白歪曲、伪造成果的风险仍然存在。委员会建议制定一个“高风险论文”的程序,高风险论文的投稿应经过多一层的仔细检查,比如更全面地接触原始数据。但尽管如此,“没有实际可行的完全杜绝故意造假的程序”。 在12月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唐纳德发表题为《对欺骗作出反应》的社论,社论指出:“我们的期刊以及科学界,在来自韩国黄禹锡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两篇干细胞论文上,经历了失望和烦恼。” 唐纳德说:“为了响应(委员会的)建议,我们正按报告中描述的'风险’评估模板制订判断条件,这将使我们在需要时给投稿以特别严格的关注。”他解释说,未来“作者也许会被要求提供个人在研究中所起作用的信息,在有问题时还需提供原始数据、图像或有关资料”。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丹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