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至立:加快科技进步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00403-02)

  • 34
  • 创建于 2004-03-02
  • 927
                      陈至立   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开得很好。昨天上午,大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胡锦涛主席向获得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刘东生同志、王永志同志颁了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向其他获奖者颁了奖;温家宝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作了重要讲话,深刻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我们要认真学习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神,并在今后的科技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这次全国科技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开得很成功。徐冠华同志做了工作报告,总结了2003年的科技工作,对今年的科技工作进行了部署,我完全赞成。刚才,几位代表汇报了小组讨论情况,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科技界锐意创新,奋发有为,科技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科技创新和进步。全国科技界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赢得了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跃上新的高度。全国技术市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84.67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68%%。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继续迅猛发展,2003年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幅达30.8%%。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社会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这些变化和成就都表明,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特别是在李岚清同志直接关心、指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处在新中国科技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一)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科技工作在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农业领域,按照中央有关解决“三农”问题的精神,集中力量突破了节水、规模化养殖、新品种选育等一批关键技术,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通过奶业、农产品深加工等重大专项的实施,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星火计划为代表的农村发展计划,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工业领域,紧紧围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在一些重大设备的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长期以来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西电东送”、“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技术和设备研制取得重要进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加快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大幅度提升了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和经济效益,2002年制造业信息化指数增长18.21%%。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秦岭特长铁路隧道修建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和作用。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2003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产值达到2.75万亿元,同比增长30.8%%;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01.6亿美元,同比增长62.7%%,成为拉动出口增长、优化出口结构的主导力量;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超过50%%,聚集了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企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科技问题。科技人员开展了洁净煤、油气资源勘探开采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开展了湖泊污染控制、城市大气污染控制、自然灾害监控预报以及西部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的综合技术研究,开展了煤矿瓦斯治理等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展了中药现代化、新药创制、重大疾病诊断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去年防治非典型肺炎科技攻关中,全国科技界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抗击非典提供了科技支持。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原始性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近年来,针对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了明显效果。“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自主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之一。获得今年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项目,为生物进化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量持续稳定增长,2003年已跃居世界第五位。我国原始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2年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批准实施12个重大科技专项,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解决当前制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目前,重大科技专项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形成了一大批创新成果,提升了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家还组织实施了“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使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广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使得长期以来科技人才断档的问题得到解决。在专利方面,全社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明显增强。2003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7万件,超过国外申请量8000余件,扭转了近年来国外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一直高于国内的局面。此外,技术标准已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重要技术领域的标准制定工作正在加快推进。   (三)科技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   从1999年以来,我国科技体制经历了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院所分类改革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和技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据对276个转制科研机构的统计,2002年承担国家科研项目经费比转制前的2000年增长了18.4%%;横向科技服务收入比2000年增长23.9%%;科技产业规模比2000年增长31.8%%。   第二,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得到切实加强。2001年国家正式启动部门所属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试点工作。在转变机制、精简人员的基础上,国家财政连续3年为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增加经费投入。一支稳定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精干科研队伍正在形成之中。   第三,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取得实质进展。中科院学科结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初步建立起一支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创新团队,科研创新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   第四,高等院校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全国高校承担了2/3左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2以上的国家“863”计划项目,还实施了“211”、“985”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在高校中的数量占全国总数近2/3。高校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知识生产和传播、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第五,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已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60%%以上。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中,企业参与的项目已达到90%%以上。8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各类技术开发基地6000多个。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实践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政策措施是成功的,成就是显著的。   二、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努力做好科技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党的十六大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有所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技工作者要认清形势,迎接挑战,为我国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作出应有贡献。   (一)科技工作要抓住机遇,促进跨越式发展。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学科的分化与交叉融合成为趋势,一些领域孕育着重大创新突破,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方兴未艾。这不仅将进一步加快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步伐,同时也为后发国家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综合国力的赶超和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并有所作为,就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科技工作者要奋发有为,自主创新,特别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培育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为跨越式发展提供科技保障。   (二)科技进步对于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问题至关重要。   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存在许多瓶颈,要克服这些瓶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虽然得到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缓解。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我国人均水资源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石油仅为十分之一,目前石油供应对外依存度已超过30%%。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3%%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60%%以上的水平;主要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从我国目前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趋势来看,高投入、高消耗和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如果不依靠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粗放式的增长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这是十分现实和十分紧迫的问题。   因此,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大量事实说明,科学技术对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着关键的作用。根据我国科学家的估计,节水工程、生物技术和科学管理的综合应用,能够把农业灌溉水利用率提高10%%至15%%,如果在全国普遍推广,每年将节水400至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径流量。由此可见,依靠科技进步,也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我们才有可能缓解资源环境对发展的约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技工作者任务光荣而艰巨。   (三)科技工作要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根本指导方针,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支撑和带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把农村科技工作放在优先位置,着力解决影响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瓶颈技术问题,通过制度创新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实惠。要大力倡导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集中力量在一些重要领域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对国民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组织对重大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要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进一步提高科技界参与这些区域性重大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完成中央的战略部署做出不懈努力。要以保证资源供应安全为主线,优先发展节能、节水、新能源和现代矿产资源勘探等技术,在大幅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开拓新的资源利用空间。要大幅度提高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科技能力,围绕生态恢复、污染治理和循环经济领域的科技问题开展相关科研,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确立“以人为本”的科技发展指导思想,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去年的“非典”疫情以及目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警示我们,人民生活的改善、社会事业的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区域的均衡发展,都是发展的内在要求。今后,科技工作必须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均衡和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对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开展联合攻关,使科技进步真正造福于亿万人民群众。   第三,切实加强原始创新,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近些年来,我国每年形成固定资产的上万亿元投资中,60%%以上用于进口设备。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石油化工装备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有可能成为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瓶颈性因素。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举措,做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部署,尽快扭转这种态势。   要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973计划、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的985工程、国家实验室建设等工作,都要围绕提高原始创新这一目标,不断改进实施方式和管理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协调集成,更加突出重点,提高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强度,使更多重要成果涌现出来。   第四,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任务。人口众多是我国的最大国情。要坚持不懈地普及教育、普及科学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人民群众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力争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源优势的转化,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同时,我们还要改革现有的科技投入方式和科研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活力和积极性,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   (四)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明确新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和重点任务,促进科学技术繁荣发展。   制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是党中央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国务院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专门成立了由国务院有关领导以及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规划领导小组,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多次主持会议研究规划工作,提出明确指示和具体要求。   制定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使之成为指导2020年前我国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温家宝总理特别强调:一要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二要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重点任务、重点项目上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三要把战略研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对涉及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以及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研究,为规划的制定奠定基础。四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   规划工作从2003年7月开始启动,全国数千名科学家、专家和学者积极参与了规划的战略研究工作,在一些重要领域、重大项目等方面形成了初步意见和建议。目前战略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在与经济部门有关行业和企业沟通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深化和提高。   通过规划的制定,要明确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方针,形成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思想,研究提出到2020年科技发展应达到的总体目标,确立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国家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健全科技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构建创新文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加强创新文化的宣传普及,形成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总之,这次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必须是充分体现国家意志的规划,是充分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是惠及亿万群众的规划。   要加强信息沟通,使地方和部门的同志们及时了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制定的情况,以便结合地方和部门实际,思考各自的科技工作规划问题。   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科技工作最鲜明的特点是创新,而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根本保障。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政策环境,切实解决阻碍科技创新的体制障碍,进一步解放科技生产力。   (一)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合理配置,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当前,长期以来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体制性矛盾仍未解决。科技工作还缺乏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创新要素之间缺乏互动机制,公共科技资源在部门之间分割,科技投入多头分散,科研项目重复立项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第一,改革科技管理体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要建立有效的宏观协调机制,理顺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要打破部门之间、地方之间、军民之间、产学研之间长期以来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协调一致、分工合作和紧密联系的良性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等各方面科技力量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相互合作,加强集成,减少扯皮和资源的重复、分散、浪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能力,努力形成高效、合理、有序的科技管理体制,切实履行起对科技工作统筹协调的政府职能。   第二,建立和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大幅度提升国家创新能力为中心任务,加快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科技评价制度和科技投入机制,重点加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建设,基本形成科学有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合理的科研力量布局、良好的科技基础条件、新型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创新文化。努力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科研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   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意志和决心推动改革,解决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些薄弱环节问题。社会公益类研究机构承担着服务社会、服务公众的重要任务,要通过深化改革并逐步增加投入,切实改善科技基础条件和科研设施。应用型科研院所要巩固改革成果,注重解决在改革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今年内要出台补充文件,切实解决问题,推动改革。把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作为科技改革的重要任务,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高新区的工作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如何进一步给予政策支持和指导,解决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重要作用,要专门进行研究,提出系统办法和措施。   (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公共财政投入,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近年来,中央财政科技投入虽然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较低。一些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总体上没有达到《科技进步法》规定的要求。科学技术是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是政府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国务院将采取切实措施,保证中央财政用于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各地政府也要按照《科技进步法》的规定,切实保证科技投入落实到位。同时,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投入科技的积极性。   加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有利于科技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改善科技基础设施、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全社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要做到制度先行,保证资产管理、资源共享等各项制度的落实,保证平台内容的不断扩展和积累,避免重复建设。同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要体现社会共建,充分调动地方、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各方面力量协调和凝聚起来。   (三)重视人才对于科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广大科技人才实现理想、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   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我们要认真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发现、培养、使用、凝聚和服务科技人才作为重要工作,努力创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层次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是国家发展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要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把他们凝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历史经验表明,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成长必然经历重要任务和岗位锻炼。对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应当靠给舞台、压担子。要把握这一基本规律,积极通过重大科研及工程项目构筑人才培养的平台。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拘一格大胆起用领军人才,特别是青年领军人才;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知识和技术在全社会的传播和使用;要大力吸引海外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回国创业、为国服务。   (四)加强地方和基层科技工作,不断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基层科技工作是全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地方科技工作日趋活跃,地方党委、政府对科技工作更加重视,地方科技投入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区域性创新集群正在形成。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深入研究和规划本地区的科技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各地科技工作的支持和指导。从全国范围看,基层科技工作还有待加强。科技部把2004年确定为“基层科技工作年”,反映了基层科技工作的需要,对把科教兴国战略落实到基层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要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坚持一把手抓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在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科技工作条件方面要有切实举措。要发挥科技力量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围绕地方发展的重大需求组织科技攻关,重点抓好技术推广和科学普及工作。科技部要联合有关部门,依据《科学技术进步法》,按照中央、国务院对科技进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对各地科技进步的考核和督检,使“基层科技工作年”真正取得实效。   (五)加强科技工作者思想政治素质建设,在科技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队伍的素质高低关系到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当前,少数科技人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比较浮躁;有的对个人利益看得过重,斤斤计较,难与他人合作。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在科技界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大力倡导科学精神。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树立敢于跨越、敢于争先的民族自信心,倡导与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自主创新观和集成创新观;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献身科学,勇于创新、求真务实、严谨治学,造福于祖国和人民。   科技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个机遇来自于科技自身日新月异的发展,来自于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来自于人民群众对科技日益迫切的需求。与此同时,我们肩负的担子也前所未有的重。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面,我主要对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提几点希望: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水平,扩大视野。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必须通过学习把握经济发展脉络,把握科学进步的脉络,把握先进科技管理的脉络。没有这种视野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   第二,要了解全局,服务全局。我们不能就科技谈科技,不了解全社会需要什么,不了解国家需要什么,不了解当地需要什么,就不能很好地管理科技。我们必须了解全局,才能服务全局。只有主动提供服务,才能得到社会对科技发展的支持。   第三,积极进取,求真务实。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求真务实就是要实实在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关问题,从而以科技进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不断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同志们,当前我们正面临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好机遇。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住机遇,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科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有所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继续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奋力开拓创新,勇攀科技高峰,为国家繁荣富强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