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中加强教育环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 创建于 2005-04-25
  • 1830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培养优秀人才最重要的两种途径。课程教学有规定的教学目标和培养要求。而教育环境包括课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学术的、技术的、艺术的等高品位活动所营造的浓厚的学术空气和高雅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耳濡目染,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养成教育。

    大学的教育环境,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从根本意义上说,教育环境是指一所大学的整体精神和风貌,是一所大学的内在品位。教育环境体现在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学术环境等方面。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的潜课程,是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形象的重要途径。高品位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养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培养坚实的业务素养和综合的实践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流大学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不少高校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兴办新校区,形成多校区办学格局。如何协调建设新、老校区教育环境,如何将老校区的优良办学传统、浓郁学术氛围和丰厚文化环境资源秉承、移植并渗透到新校区,是当前许多高校都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1993年,南京大学开辟了新校区—浦口校区。多年来,学校十分重视新、老校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始终把培育新校区优良育人环境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的探索、实践和摸索,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多校区教育环境建设的思路和运行机制,对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秉承老校区百年优良办学传统,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积极融入新校区的教育环境建设

    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南京大学逐步形成“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优良传统,并作为南京大学校训要求,勉励全校师生。“诚朴雄伟、励学敦行”是我校营造优良教育环境的灵魂和精神。所谓“诚朴”就是为人要真实,做事要诚恳,朴实无华,以诚相对,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所谓“雄伟”,就是为人、为学要有远大志向,立志做得大事,要有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个人奋斗的目标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大雄无畏,不惧困难,坚毅自强,开拓进取,敢于争先,胸怀宽阔,实现远大抱负。如果说“诚朴雄伟”体现的是办学理念与目标,“励学敦行”强调的则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励”是勉励、激励,“励学”就是勉励人勤奋求学,要求为学者勤于自勉,注意知识学习、素质提升、品格塑造、精神超越、思维创新。“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已在全校师生中深入人心,激励师生发扬传统、挑战未来,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遵循小平同志“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南京大学适时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为了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思想,南京大学强调知识掌握与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强调共性要求与个性发展的辩证统一,突破“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了“全面培养,强化基础,因材施教,增强活力”的教学工作原则,确立了以“课堂教学、学术活动、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为主体的“三元结构”教学模式,使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与加强能力培养互相融通;使有形课程与潜在课程、校内教学与社会实践、业务培养与素质提高有机结合,保证了本科教学质量的稳定和不断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明确提出要培养能够迎接科学技术的挑战,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新世纪人才”。这种人才除了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化的能力结构,还应该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强烈的创新精神。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南京大学提出了“三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思路,即在人才培养中“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强调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体现,重视在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培养的过程中渗透道德、心理、人文和科学素质等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事业心;“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强调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较强的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构建知识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强调作为培养有创新精神人才的大学教学,一定要以良好的教育环境为背景,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渗透,通过科研训练,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探索未知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塑造真善美的心灵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南京大学历届校领导不懈追求的目标,尤其在新校区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将新校区教育环境建设摆到了突出的位置,将教育理念制度化,创建了“名人园”,新建了一批名人雕塑和学生文化活动中心。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将70%的高水平讲座放在新校区举行,定期举办“学术周”、“科技周”、“文化周”和“基础学科论坛”,将部分科研院所迁移到新校区,将部分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和学术活动刻意安排在新校区,注重提高新校区学术质量、文化品位,努力在新、老校区营造浓厚的协调发展的学术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追求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努力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南京大学在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除了开设大量人文、社会、艺术、自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外,还积极通过营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来推进文化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1、注重营造高品位的校园的文化格调。南京大学一贯比较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自“国家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立以来,学校进一步加大了投入的力度,对于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古老建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恢复了历史建筑的原貌;学校成立了“南京大学校史馆”、“南京大学艺术博物馆”、“考古艺术馆”、“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南京大学雕塑博物馆”等机构;新建了“南大星”、“孺子牛”、“警世钟”、“百年鼎”、孔夫子、陶行之、吴健雄、匡亚明等环境艺术雕塑数十座,并发动全体师生对校园里的道路、景点开展了命名活动,提高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与格调。学校还利用百年校庆的契机,开展了征集、认定校训、校歌、校风等活动。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南京大学基本实现了在新、老校区营造一个学术气氛浓厚、学风教风优良、人文与科学协调发展的校园环境的建设目标。

    2、开设高水平学术讲座。素质教育讲座主要通过三种渠道安排,一是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统一安排,主要由校内有关教师开出,在新校区每周一般安排二次,内容以文、史、哲、艺术以及各学科前沿发展为主;二是由校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组织,通常一周安排1-2次,一般以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社会活动家和艺术家以及各界名流主讲,如杨振宁、李远哲、殷承宗、余秋雨、汪道涵、李慎之等知名专家都来校作过讲座。通常情况下,如果专家只讲一场,就必须放在新校区;若讲两场,则新老校区各一场。仅在2004年暑期,就有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新加坡等国30余名国际知名学者开设专题讲座;三是由各院系及有关社会、人文、法律等学科的研究所向全校开出素质教育讲座,大部分都安排在新校区进行。每个院系一学期至少要开出10-15个讲座。如商学院与文学院合作开设的“市场经济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讲座”(共有12讲);历史系、中文系联合开设的“香港的历史,现状与未来”系列讲座(共有7讲)以及院士系列讲座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校开设的许多艺术欣赏类讲座更具有特色。我们每学期都邀请知名艺术团体和知名艺术家来校开设讲座。艺术家们依据不同艺术门类的特色和特点,边讲边演,讲解生动,表演精湛,使学生不但了解到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同时受到美的享受。

    3、抓好主题活动,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抓主题活动的目的是加强精神文明,提供优良学习、文明校风,从基础文明教育入手,引导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我们先后开展了:①“加强自身素养、做一个有教养、涵养、修养的人”的“三养工程”;②“五消除两提倡活动”即消除考试作弊、消除打架斗殴、消除课桌文学、消除公共场所起哄和消除恋爱中不文明现象,提倡优良学风、提倡文明校风;③开展“今日我以南大为荣,明日南大以我为荣”的爱校活动;④开展大学生社区援助活动,在江苏地区首创“大学生居委会主任助理”活动等。

    4、举办多种校园文艺活动。校园文艺活动主要包括:①一年一度的校园“十大歌星”赛、大学生辩论赛等;②京剧、民乐、交响音乐赏析会;③为了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发展,学校组建了大学生艺术团,目前有四个队,即民乐队、交响乐团、舞蹈队、合唱队。民乐队还赴香港、台湾、美国等大学作访问演出,交响乐团出访英国、法国、德国等高校,受到各界高度评价。为了提高艺术水平,我们还聘请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沈小梅来校举办京剧学习班,受到同学的热烈欢迎;④结合艺术类文化素质课堂教学,组织文化艺术课教学成果汇报演出和书画展等,如民乐、钢琴、中国书法、中国画、剪纸等课程都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民间艺术课还被南京电视台作现场直播。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不但提高了同学们的艺术鉴赏能力,而且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

    5、积极引导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近几年来,我校学生社团建设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繁荣校园文化环境起了重要作用。现在正式注册社团56个,分属社科、科技、文艺、公益、语言、报刊、体育七大类别,其中汇文学社、求是学社、计算机协会、英语俱乐部、天文爱好者协会,“三个代表”研究会、社会与经济调查协会、原创音乐协会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在学校的各类文化、科技活动中担负着重要角色。青年志愿者协会、心理协会和日语俱乐部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社团;微软俱乐部获微软亚洲研究院年度创新奖;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获北京法援基金会资助,每年资助两名学生赴西藏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南浦剧社获南京高教创意邀请赛第一名;《长风》社新《婚姻法》论争沙龙获江苏省十佳社会活动;在新校区每周举行的“星湖音乐会”、“晚间学术沙龙”、“午间音乐会”等得到广大学生一致好评和欢迎。

    三、以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为重点,在新、老校区大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努力营造浓郁的自由探讨的校园学术氛围

    浓郁的学术氛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因素之一。浓郁的学术环境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的更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参与意识、科学事业心和科学探索精神。因此我们把培育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术环境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

    1、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近四年来,就有近20多位不同学科、不同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近100多位国内外世界级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来访开设讲座和演讲。同时组织新生研讨课,请校内教授、学者定期专题讲座。每学年开学,我们还专门组织各学科著名教授、学者到新校区与新生交流,积极引导新生诚信做人、做事、做学问。据不完全统计,每学年组织学术讲座300场,约有3万余名学生参加听讲。

    2、每学期定期在新校区组织“学术周”、“基础学科论坛”等学生学术活动,以及“五二0”校庆学术报告会学生分场。每年学生提交论文1500余篇,教务处从中遴选10%的优秀论文编印成《南京大学学生论文集》,部分优秀作品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3、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学实验和社会调研活动。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各项科学实验活动,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学校创建七个学生创新基地(物理、化学、电子、生命科学、计算机、学生创业中心、陶艺中心)。每个创新基地由相关教师拟定研究课程,学生通过个人申报、学校评审获得研究课题和经费支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活动;二是全校各学科教学实验室,在晚上、双休日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立课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由进入实验开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三是积极引导学生成立各类学科研究兴趣小组,研究协会、学生学术刊物等,学校给予一定经费并提供实验、研究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应用性创造发明活动。

    4、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部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重大科研项目,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科研前沿,接受颠峰体验。部分三、四年级的优秀学生,结合“挑战杯”项目和毕业论文选题,直接进入导师的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有些研究项目和课题还延伸到硕士和博士阶段。经过1-2年实际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学习了科研方法,还训练了科学思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科学精神和品德。

    5、利用暑期学校,集中五周时间,各院系有组织、有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各项学术、科研活动、社会调研等。为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发明等活动,学校除在经费和仪器设备给予保障外,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各项科学实验活动。同时,还出台相应政策支持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学校规定凡获得全国“挑战杯”、“数学建模”、“各类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一等奖,除给予5000元经费奖励外,可记入3个学分;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文化、艺术等竞赛一等奖,除给予3000元经费奖励,可记入2个学分;凡在全国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可以记入3-2个学分;其他科研成果和开放实验项目,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和成果水平,也可以记入一定学分。在免试保送研究生、评定奖学金等方面,学生课外科研成绩也具有一定权重,对于有突出成果者可以破格免试保送研究生。

    四、构建内容丰富、快捷方便的信息环境,突破新、老校区的地域阻隔,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供服务支撑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日益增长,高校培养学生仅靠书本知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构建内容丰富、快捷方便的信息环境,已成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南京大学在“985”工程立项经费的支持下,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工作,运用现代信息理念,以立足教学现代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主动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为前提,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积极发动广大教师参与数字化课程建设。积极推广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经过近4年的努力,目前已研制开发网络课程600多门,多媒体课件44门,已有300多门课程在网上供学生在线学习。近3年选修网络课程学生人数达到2万余人次。两校区建立了视频交互系统,及时将名家讲座在线传输到新校区。同时,实现两校区图书资料通借通还,图书资源共享,消除了两地办学的地域障碍,为学生的学术、科技、艺术活动提供了交流互动平台。

    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全校公共基础课,学科核心课及文化素质课入手,集中全校力量,重点建设一批面广量大、对人才培养起着关键作用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以带动我校教学水平整体提高;二是推进“名师、名课、名教材”工程,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与整体教学改革相结合,从内涵上提升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质量;三是调整政策,增加投入,提供技术支持,举办培训班、讲习班,从机制上提高广大教师参与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开发研制的积极性和利用信息技术组织教学的理念和能力;四是加强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校园网络功能,积极研制开发信息化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支撑平台,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持。

    五、通过新、老校区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校园充溢着追求科学、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浓郁氛围,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由于我校长期以来十分注重教育环境的建设,在鼓楼校区和浦口校区处处充满着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空气。她熏陶着、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南大的莘莘学子们勤奋学习、奋发向上,结出了累累硕果:

    1、校园的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南大的学生们特别爱学习,整个校园充溢着一种追求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郁气氛。不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都是学生勤奋学习的景象,学校开设了6个通宵大教室,到了午夜2-3点钟,都挤满学生。凡是来南大讲学或参观的学者教授和学生家长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南京大学的学风严谨,学生勤奋好学。1999年4月,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估时,评估专家组组长、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说:“特别感受到南大有一种南大所独特的,一种强烈向上的气氛,一种在忧患意识下的奋进精神,必须要改革的精神。”时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孙莱祥教授评价道:“南大有很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环境。课堂教学大家都比较重视,但对环境比较容易忽视,南大在这方面比较重视,措施很到位。”原南京理工大学校长王鸿志院士在谈到南大的校园环境氛围时,深有感触地说“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是省内其它高校所无可比拟的。”

    2、学生的思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在校园高品位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学生们的道德意识、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以及个人荣誉感明显增强。他们不囿于自身的方寸天地,而是走出“象牙塔”,将视野投向周围的人群和广阔的社会。例如,今年上半年,针对高校日益猖獗的学生考试作弊问题,在学生社团的倡导下,学生们自发地组织开展了抵制考试作弊、净化考试空气的活动。他们自愿地在印有“在考试中我绝不作弊并决不协助他人作弊”的承诺书上,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再如,今年暑期学校期间,历史系学生进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力地驳斥了日本右翼势力极力抹杀和淡化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企图,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计有《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扬子晚报》、《南京晨报》、《南京日报》、《新晚报》、南京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10多家媒体对调查进行了报道。天府热线、中国918血盟网、新浪、人民网、TOM网、新加坡华人网络、新华报业网、中国江苏网、百灵网、扬州有线宽带网、东北新闻网、云网、新华网、大江网、河南报业网、青海新闻网、深圳时尚网、北国网、凤凰网、东方新闻网、千龙新闻网、中华网和南京大学网等近30家网站对此进行了报道和讨论。

    3、学生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这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们的科研能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依据所学到的知识,能够站在学术的前沿,不少三、四年级的本科生都能够在核心学术刊物发表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在近五年当中,全校学生公开发表的文章已经超过1000余篇,其中发表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就有150余篇。仅基础学科教育学院的学生在近15年当中所完成的课程论文已经达到3900篇左右;物理系基地班的学生在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论文超过49篇,其中包括28篇SCI论文;另一方面,从学生从事科研的特点看,他们跨学科交叉、渗透的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据2002年基础学科学生论坛论文展示会统计,总共收到论文168篇,其中91余篇论文都是跨学科、多学科交叉的。

    4、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1年以来,在由教育部与有关单位共同组织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竞赛中,我校有100多名学生获奖。2002年,在第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学生勇夺两金一银,与清华大学并列第一,还夺得大赛唯一的最佳创意奖。计算机系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银奖;查新炎同学获朗讯全球优秀学生奖学金并赴美参加授奖仪式;商学院陈苏燕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法学院参加“贸仲杯”全国国际商事模拟仲裁庭英语辩论赛获得冠军;外院英语系两位同学获得国际英语演讲赛一等奖,赵全、张超在北京“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上获亚军。他们还获江苏省“西门子家电杯”大学生演讲比赛专业组一等奖。学校田径队获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女子团体总分第三名,男女总分第四名。我校女排、男足获江苏省大运会冠军。王海滨获第14届奥运会首枚金牌(男子花剑),孙海涛获远南残疾人奥运会铅球金牌。2003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学生夺得4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0个江苏赛区1、2、3等奖。物理系李涛同学设计的“一种用于机床磁力台面的充磁退磁控制器” 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三厂达成标价300万元的技术合作协议,强化部唐亚威等同学设计的“基因工程小鼠资源库网络化管理发布模式” 在多家研究中心试用,获得好评。2004年10月,由译林出版社主办的第五届戈宝权文学翻译奖颁奖在宁揭晓,次此评奖活动在英语、俄语、德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六大语种中同时举行,这在我国翻译史乃至世界翻译史上,都是第一次,活动覆盖面包括香港、澳门特区和台湾省在内的全国七十多所高校,美国、法国、日本等国也有参赛译文寄来。难能可贵的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三年级王东寒同学在与一些副教授和博士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力挫师长,夺得法语赛一等奖,德语专业三年级学生甄楠楠获得优秀奖,在外语界产生了巨大反响。

    同时,这些实践创新作品也到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大批含量高、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例如,在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的5件获奖作品当中,有3件作品由于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被江苏3家企业看中以高价买走;获得一等奖的“体内可降解吸收医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制品”由南京协和塑胶有限公司以500万元另加20%的技术参股买断;获得二等奖的“运动车辆多媒体系”被扬州国脉通信有限公司以580万元买走;二等奖作品“电动自行车综合测试仪”技术则以300万元转让给南京天地集团公司。

    5、学生的审美意识进一步增强。学校通过卓有成效的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为开发智力,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非智力因素)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组织的学生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和舞蹈团,经过几年训练,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学生艺术团队,经常应邀在省内外高校交流演出。继去年民族乐团访美成功之后,今年,交响乐团应邀出访欧洲三国,赢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德国图宾根大学校长称,“外国高校艺术团的高水平演出在我校历史上是第一次。”学生艺术团建设,已经成为我校百花园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朵奇葩。

    (南京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