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晚,学园二104教室传来阵阵掌声。人文学院20130001班辅导员赵超走上该班思政讨论课的讲台,为同学们讲述他的成长历程。
“从事学术研究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赵超首先抛出了这个问题。有人把学术作为一种职业来经营,也有人视其为一种生命的志业,在赵超看来,这两种态度并无优劣之分。他引用苏格拉底的“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以及电影《死亡诗社》的台词“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佐证孕育文化的人倾向于为自己的生活寻求解释、将生活意义化。
随后,赵超从家庭、教育等方面分享了他的成长历程。他出生于山东曲阜的一个小县城,父母亲均在县医院工作。“我父亲是做B超的医生,所以我叫做赵超”,如此有趣的名字来源,惹得同学们大笑。祖父辈都是地道的农民,因此赵超继承了他们朴实的性格。
小时候他想当天文学家、数学家,怀揣着这样的梦想,他在曲阜师范大学的附小、附中度过了12年的学习时光。由于高中的历史老师讲课灵活,他开始迷历史学,阅读了斯塔夫理·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历史类书籍。在全家人要求他选择学医时,他坚持读文科,考入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在本科期间,他不仅奠定了自己的价值观基础,还逐渐找到了更多感兴趣的学科,如人类学、知识社会学,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关于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整合。
赵超展示了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几本书,分别是《实践与反思》、《韦伯作品集》、《宗教生活格式》、《现实的社会建构》、《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当他每天躺在宿舍的床上翻看布迪厄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都会油然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一开始他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后来有了批判思维,才能看到布迪厄的局限性,“没有读完这个领域的经典,你的头脑就是别人思想的殖民地”。
今年6月份,赵超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完成了学术上的“成丁礼”。现在的他是国科大人文学院的博士后,也是20130001班的辅导员。从学术爱好者转向职业研究者,从做学术转为经营学术,从消费知识到生产知识的改变,他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当同学们问到“你最遗憾的事是什么”,赵超笑着说:“很多。”但最令他遗憾的,恐怕还是把本科、硕士、博士生涯都留在了南开大学,“没有出去,错失很多机会。假如出国了,就业面会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