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科发展研讨会日前召开

  • 朱剑 (人文学院考古系)
  • 创建于 2009-12-21
  • 1955

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在人文学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12月11日,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召开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科发展研讨会”。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材料史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主任袁靖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中国科技史杂志》主编孙小淳以及系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系主任王昌燧教授主持。

    首先,方晓阳教授介绍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科发展的概况。他从教学、科研、国际合作、研究生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对学科建设的整体构思与发展情况,并对近年的科研和教学进行了总结。随后,王昌燧教授做了重点发言,他指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的学科规划是基于科技考古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定的,特别注重创新性和前瞻性。建系伊始,即选择生物考古、环境考古和农业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兼顾陶瓷、冶金、玉器等领域,协调资源,综合布局。我们欣喜地看到,按此思路发展起来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强调团队培养的思路,注重研究生之间、教员之间以及研究生和教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践证明,团队培养的方式,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研究领域,而且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几年来,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还特别重视研究生的分配,除一部分转博外,出国深造的研究生与年俱增,其余研究生基本上都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单位。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入学研究生的质量一年优于一年,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

    梅建军教授从论文发表情况、学生培养和就业以及学科设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认真分析对比,认为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学科热点抓得很准,科研目标定位准确,科研成果丰富,培养方案可行,既紧密结合国际热点研究方向又很好地培养锻炼了学生,为国内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袁靖研究员认为,中科院研究生院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已经是而且将来继续是国内最重要、最全面的培养科技考古人才的基地,若能与国内其他方向学者在教学与培养方面进行更为紧密的合作,将会更好的推动本学科的发展。孙小淳研究员认为,科技考古前景广阔,多学科交叉往往能产生创新的思路与想法,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相结合是新方向,不仅对本学科而且对其他学科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与推动作用。

    与会人员就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目前中科院研究生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已经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希望继续加强与相关院所的合作交流,进一步推动我国科技考古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责任编辑:朱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