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地球两端——地学院举办关于全球气候变化报告

  • 覃雨璐 (研究生记者团)
  • 创建于 2009-10-21
  • 746
【新闻网讯 记者覃雨璐报道】10月20日,难得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地学院请来不同学科专家给同学们做报告。本次报告于下午两点在玉泉园区礼堂二层报告厅举行,主要内容是:企鹅、北极熊和消失的冰川以及探讨地球的极地科学。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有Mary Albert、Bob Bjndschadler、George Djvoky、张启东及李承森。Mary Albert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是冰雪研究员及工程学教授,也是这次南极钻探计划的办公室主任;Bob Bjndschadler是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卫星专家,也是该次南极科考人员之一;George Djvoky是一个鸟类学家,他对海鸥已经有35年研究;张启东是中国气象局专家,从事西藏地区的气候研究;李承森是植物学家,也曾在中科院任教,现在主要从事植被研究。
 
本次讲座由地学院执行院长魏东平教授主持。他先就此次报告做简单的说明,并介绍各位专家,接着由Bob Bjndschadler开始本次报告。他先播放了一小段他们在南极进行科学考察的片子,Bob用幽默风趣,清晰易懂的语言给同学们介绍他们去考察的原因——研究人类活动对极地冰川的影响。接着,Mary Albert介绍他们用3个月时间圆满完成的科考任务,并分析得出结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全球变暖,从而导致极地冰川减少和海平面上升。George Djvoky主要从事鸟类研究,他发现由于极地冰川减少,北极熊跑到岸边寻觅食物。张东启主要介绍极地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如冬行夏令现象,南下气团减少与沙尘暴减轻有密切关系等。李承森主要介绍了植被变化,他认为北极植被主要以被子植物为主,南极主要以低级的苔藓植物为主,这是由于南极进入冰期时间较长的缘故。李承森认为极地冰川变化主要是冰期和间冰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只是加速了这个过程。
 
报告的最后环节是问题讨论,虽然在这些地道的美国人面前显得很紧张,但是同学们还是积极地提出问题。报告结束后,同学们热情高涨地同专家讨论他们迫切想要了解的其他问题。本场报告在专家与同学们的合影后结束。
 
 
 
责任编辑:覃雨璐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