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前沿讲座】治疗重大疾病的新药研究之新药的早期临床研究

  • 董晓涛 (生命科学学院)
  • 创建于 2015-03-28
  • 156
同学们认真听讲
江老师给大家做报告
同学们认真听讲

3月27日上午,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江骥教授在玉泉路校区阶二•4教室进行了一场题为“治疗重大疾病的新药研究之新药的早期临床研究”的讲座,介绍了新药早期临床研究的意义、困难和形势,并列举了部分重大药物临床研究的例子。

首先,江骥教授介绍了新药早期临床研究的意义。他强调,当今科技发展迅速,人类已经可以实现九天揽月,五洋捉鳖。但是,对于人类自己疾病问题仍是难以解决。例如,虽然北京人均寿命已经从建国初的四十多岁上升至八十岁左右,但健康寿命只有四十岁。我们需要研发更多的新药,以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项目,其为减少损失,早期临床研究尤为重要。

接着,江骥教授讲述了新药早期临床研究的困难和形势。根据美国FDA报道,筛选5000到10000个化合物,经过10余年的研究,才可以得到一个上市药。同时,研发成本巨大,以罗氏制药为例,其每年的研发经费约为100亿美金,但仅可得到一两个上市药。国内也是如此,很多经过发现,临床前期的研究,投入巨大成本后的药物,在临床Ⅲ期时试验失败。因此,新药研发是一个挑战与风险共存,快乐与担忧齐飞的过程。江教授提出了自己的临床试验观点,用数学模型代替人体来试验,用最小的成本得到最大预测数据,然后再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人体试验,非常符合我国古代“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哲学思想。

最后,江教授列举了部分重大药物临床研究的例子,强调新药研究要从科学、伦理、规范三方面努力推进。同学们针对新药研发的困境挑战,中药未来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提问,江教授为大家进行了耐心解答,并对一些尚未研究清楚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们进行探讨。此外,他鼓励有志于新药研发的同学们加入新药研发的领域,为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添一份力。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人物介绍:

江骥,1954年3月出生,1986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博士,1987-1989年美国德州Baylor医学院博士后。1994年起任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研究员、教授。社会兼职:中国质谱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及质谱学报编委。 曾接受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的药物临床试验技术和GCP培训。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负责I期临床试验研究室工作,任主要研究者或主要研究者助理承担100余项药物I期临床试验,进口、仿制药药代和生物等效性研究。研究质量居国内前列,为SFDA组织的各种培训班讲课数十次,近8年来在国内外发表有关论著30余篇。

责任编辑:董晓涛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