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行时】我的第一次航海科考之旅

  • 海洋所记者团 吴晓丹 (海洋研究所)
  • 创建于 2009-06-04
  • 2055
      
全体科考人员合影
 
 
5月15日,来自中科院海洋所、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47名师生自中苑码头踏上“科学一号”考察船,开始了为期18天的2009年度中国近海海洋科学考察开放共享航次(春季)航程。
 
=在这18天里,我们全船的师生同“科学一号”上的船员共同奋斗在科研的第一线,同吃、同娱乐,互相鼓励和支持,圆满地完成了本航次第一阶段的工作,并于6月1日11时30分顺利返回青岛。作为有幸参与本航次的一名成员,在工作之余,我记录了船上生活的点滴。
 
                           “科研工作不马虎”
 
自起航起,海上作业便不断地进行着,因此船上从驾驶室、前后加班作业台到实验室等均采用轮班制。每到一站,拖网、采水、采泥等工作都是一气呵成,有条不紊。船上的实验一般都是进行简单的预处理和基本理化指标的测定。在船上,大家对清洗、润洗、定量控制等过程严格操作,遵守规范进行试验,工作中容不得半点马虎。除对实验严格要求外,安全问题也是重中之重,采水、采泥组的工作人员每作业时都会佩戴安全帽、手套,遇到大风浪海况时会穿上救生衣等应急装备。正是因为严谨的实验态度和极高的安全意识,保证了本航次的顺利进行和圆满收获。
 
                          “自娱自乐同分享”
 
船上除了工作之外,大家也充分利用身边的条件娱乐了起来。物理海洋组的同学们在实验室走道上张贴了纸板贴吧,讨论工作,畅谈心情,聊聊衣食住行,更有同学即兴写作打油诗或者作幅小画以飨读者。那段时间,一有空,我就跑到那看看又有什么有趣的跟贴,给劳累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船上还有个健身房,虽然不大,但跑步机等常用健身器材还算齐全,去那里伸伸胳膊、练练腿,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除了自娱自乐外,以首席为首的领导小组考虑得也特别周到,在第一次避风的晚上组织了全体人员去餐厅观看电影,唱唱卡拉OK,打打扑克,聊聊天,这不仅是晕船的同志们有所缓解,也加强了大家的交流,为以后工作中的合作配合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师生并肩齐作战”
 
本航次,许多课题组都是师生同上阵,在船上的工作中,也是师生并肩作战,白天、晚上轮班倒。工作上和生活上大家也都相互帮助和关心。刚上船时,我和师姐都有点晕船,同课题组的李学刚老师、袁华茂老师和李宁老师为我俩跑前跑后,想方设法让我们转移注意力克服晕船,一日三餐督促我们吃饭,还留下宝贵的水果和零食给我们吃,这些让我们都很感动。虽然当面并没有明确表示感谢,但是老师们为我们做的一切都记在心里。
 
                         “兄弟姐妹一家人”
 
=开放航次上,除海洋所外,还有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其他兄弟院校的参与。在船上,彼此之间没有界线和距离。首席和队长经常在船医的陪同下去宿舍看望晕船的成员,男生会主动帮助晕船的女生打饭;厦门大学的翟老师多次帮助实验中的同学纠正操作中的小错误;食堂的工作人员也特别细心,比如晕船的同学会多得到一些水果,女生的梨子会大些,也会给爱吃肉的男生多些荤菜,周六的晚上会加餐,早上、晚上的面点花样百出,夜宵也不是一成不变;船医谭医生不仅人温柔,对我们更是关心备至,晕船的、感冒的、咳嗽的,都会精心的照顾着,闲暇时间会给我们讲讲养生之道和生活小常识;船员们对我们也很客气热情,给值夜班的同学加加热水,讲讲笑话,让无尽的夜晚不再漫长。科一上没有学校的界线,没有职业的差别,没有身份的距离,像是一家人。
 
从刚上船的晕吐想家,到没日没夜地长时间作业时的倦意,再到渐渐习惯这个生活模式和融入这个生活群体,最后航程接近尾声的时候,竟有了不舍与留恋。最后两天,我拿着相机照遍了船上的角角落落,试图将这接近二十天的日日夜夜全部留在相机印在脑海。
 
6月1日中午“科学一号”考察船在航行了18天圆满完成任务后顺利返回青岛,上岸后,我再次回头望着停在码头的科一,会心一笑,这是我的第一次航海科考之旅,心里很充实,感谢本次航次中所有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照顾和帮助。(海洋所记者团 吴晓丹)
 

CTD采水作业中

箱式采泥作业准备中
 
 
走道小贴吧
 
 
 
 
责任编辑:海洋所记者团 吴晓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