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失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二讲

  • 黄娟 (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 创建于 2007-07-02
  • 3314
 
天气的炎热,挡不住研究生们求知的脚步。本周,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所开设的文化遗产系列讲座又安排了两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乔建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的刘魁立两位先生分别应邀讲述了各自多年研究的心得和成果。
 
6月25日,乔建中教授作了题为“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座。首先,他指出,传统音乐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并向我们介绍了它们令人焦虑的现状。乔教授的报告使我们认识到,国内传统音乐后继无人,面临行将消失的窘境。然而,我们学者为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已作了大量的工作,而国外又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从这一点讲,我国传统音乐的保护前景总体上还是乐观的。接着,乔教授为我们简要讲解了有关音乐的基本知识,如:音乐的本质是以音为素材,通过各种表现手段,表达思想感情和观念;音乐的表现手段有民间音乐和专业音乐两种。随后,便直接切入到主题——传统音乐。乔教授将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材料结合,将传统音乐梳理为四大类。一是宫廷音乐,即封建宫廷贵族阶层进行各种礼仪庆典活动中的音乐;二是文人音乐;三是宗教音乐;四是民间音乐,它是传统音乐的主流。讲至动情之处,乔教授还即兴为我们表演了几段名曲。通过考古出土的乐器,我们也了解到,中国先秦时代就有七声音阶和绝对音高;十二律和十二个半音在西周时代已经出现,不是外来产物。乔教授的精彩报告,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传统音乐所取得重大成就,也让我们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自豪。
 
6月26日,刘魁立教授为我们作了一场轻松、风趣、交谈式的讲座,题目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教授走下讲台,来到我们的座位之间,将自己的亲身考察经历,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整个讲座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今年的6月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月”,随着各种宣传的进行,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究竟什么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教授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不在上层人物之间产生的、为广大民众所创造传承、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耳相传、代代相承的形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口头传统、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习俗、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以及各种技能和工艺。最后,刘教授强调了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的精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面前,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瑰宝,而这也是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需要。目前我国所作的工作包括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昭示着我们保护的决心,与此同时,相关法律也在建设之中。
 
听了两位教授的报告后,我们深深感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关你我,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7月2日和3日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为大家安排的另两场精彩的讲座是“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和“中国古代玉器研究”,欢迎各位同学的参与!
                 
责任编辑:黄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