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野下破解 “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新思路——解读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

  • 李红强 (资源与环境学院)
  • 创建于 2007-09-27
  • 1034
能源与环境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渴求发展的国家都无法避开的难题,特别是对处于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中国而言,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了制约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它将直接关系到2020年我国从整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以及GDP翻两番目标能否实现。国内外学者对此领域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正是一个展现此研究成果的绝佳平台。也许在对此论坛展现的各项成果和观点的解读中,我们会发现全球化视野下破解 “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新思路……
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始于2005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今年,刚刚闭幕的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人类的和谐与发展”的永久性主题之下,围绕“能源与环境”的年度主题,邀请了9位相关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6位世界知名科学家及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从能源与环境发展和节能减排等层面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尽管这15位科学家研究领域分别涉及经济、物理、化学等,研究方向从太阳能、臭氧层一直到纳米技术,但在各自的演讲中,都涉及到了能源与环境的问题。相比于各国政府对此问题的谨慎态度,众多科学家的观点显得更为民主,更为学术,甚至许多观点都更具有前瞻性。而这也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从多元化、全球化视角下寻求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良方。
环境——全球变暖、国际合作和节能减排
全球变暖是众多科学家在提及环境问题时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对于未来全球的气候变化,科学家们都表示出急切的担忧。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杰尔表示,海平面在未来一百年会增长25正负10米的程度。在水平面增长25米的时候,美国有4700万人,印度斯里兰卡1亿4千6百万人,还有中国台湾的一些居民都会被淹没。
在此之前于澳大利亚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中,各国首脑对“全球气候变暖”展开了多边的对话。会议最后通过了《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和清洁发展的宣言》(即《悉尼宣言》)。但分析人士认为,在气候变暖问题上,会议最后通过的《悉尼宣言》虽然提出了两项目标,但没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上设定具体的目标,也没任何约束力。显然,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任重而道远。
  为此,科学家们想了很多具有新意的办法。比如,为地球涂上一层“防晒霜”,这样可以将阳光反射回太空,从而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生成。或者是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科学的方法储存起来,如埋在地底下或者深海里。 而通过发展和利用新能源,如太阳能和核能来解决此问题也是目前科学家正在探索的。
科学家们提出,除了用新技术来抑制全球变暖之外,一个全世界的国家共同协作的机制同样重要。比如,一些科学家就认为,全球变暖问题并没有被有些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所严肃对待。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认为美国现在并不愿意在减缓全球变暖的步骤上做出努力,不愿意制定一些减排的措施。这就使发展中国家没有理由相信美国或者其它发达国家在对待全球变暖问题的态度上是认真的,所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当然没有理由认真地对待全球变暖的问题。谢林教授认为解决此问题最为理想的方法是发达国家先成立一个类似于北大西洋公约的组织,在有资金和武力保证的前提下,由发达国家率先展开有关环保的行动,而发展中国家的任务则是加紧发展经济,这样使得承受天气灾害的能力提高一些。 到那个时候,再邀请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参与进来,并且从财力上帮助它们,来减缓全球变暖。
但从目前来看,托马斯谢林的想法似乎过于乐观了一些。与谢林教授的美好预期相反,美国总统布什强行退出《京都议定书》。在强大的内部压力下,外化危机往往成为西方政治家的选择。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因经济发展需要导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西方国家的政客找到了释放内部政经压力的新对象,气候外交成了外交大棋盘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至于企业是否需要在保护环境上承当更多的责任,澳大利亚科学研究院院长库尔特·兰贝克指出,在改善环境方面,企业发挥着较大的作用,因为企业是直接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并举例澳大利亚最近推出的碳排放交易计划。美国的谢林却认为不应该把保护环境的重担全放在企业身上。只有通过革新可以增加效益的企业,或者是拥有专利技术的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为环保所需要的花费。因此,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政府都应该担负起开发绿色环保技术的重任。
从表面上看,谢林和兰贝克的意见并不一致,但从深层次看,两者是统一的。环境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完成,但分工却不一致,政府需要建立合适的管理机制,开发绿色环保技术,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而企业则主要是通过采取清洁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并积极采用绿色技术。这对于理清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中企业社会和政府的责任及分工具有明显的借鉴意义。
能源——“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能源战略
能源瓶颈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型因素。在本次论坛上,国内外学者频出高招,为解决我国的能源紧缺难题,进而更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清洁能源的新形式——地热资源】
——献策人:澳大利亚科学院院长库尔特·兰贝克
“除了众所周知的太阳能发电外,地热资源——这种发电形式也很重要,从很深的热的岩石上获取能量,这在澳大利亚是大量存在的,大概是四到五公里这么深的地层来获取热岩上的能量。对于清洁能源的发展,国际社会的合作相当重要。”
【发现新能源——通过聚变和裂变产生新的能源】
——献策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罗·卢比亚
“太阳能可以用做热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变成风能或者电力,在将来太阳能可以给我们提供足够的能源。还有一种新的能源就是,我们通过聚变和裂变产生新的能源。这些粒子包括铀、镀,通过裂变或者聚变的反应产生能源,产生现在能源消费量几百倍的能源。”
【中国能源现状——煤的现代化利用】
  ——献策人: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倪维斗
  “煤的现代化利用,是中国目前最需要解决的。煤怎么现代化利用?减少污染是最迫切的。不用直接燃烧,现在把煤合成气用来做化工原料,也可以发电,把几个系统结合起来。煤气化,净化,然后把气做各种各样的用途。这样,就可以使煤整个清洁化,把所有的污染物、二氧化硫、汞、颗粒物都取消掉。必要的时候用这个办法来减排二氧化碳也比直接燃烧从烟囱来拿要简单得多。”
此外,参加论坛的其他科学家也纷纷提出了极具创新性的意见,这对于构建稳健的能源发展战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笔者认为,如何切实地采纳和利用众多有价值的建议,如何使这些建议在解决我国能源问题上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许是更为现实、更具紧迫性的话题。能源问题的解决必须服从能源的发展规律,即从高碳到低碳,最后走向无碳,从不清洁到清洁,从不集中到集中,从小型到大型,最后是大型到小型,从不可持续到可持续。需要适应我国当前的能源格局、调整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并兼顾未来的能源趋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战略必定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
原国家能源局局长在他的《从容迎接后石油时代的到来》一文中指出,“我国正逐步进入后石油工业时代,后石油时代是一个新的主体的接替时期,是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成长和发展时期。要大力鼓励支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力鼓励和支持石油替代产品的发展。从容地迎接新的主导能源时代的到来。” 能源问题为国之大事,能源安全为强国之本,为保障我国能源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能源战略思想可大有作为。
 
2007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在9月14日落下了帷幕,但是关于“能源与环境”的探讨将会不断继续。本次论坛给我们全体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一个启迪,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世界眼光,从我国国情出发,面向未来,综合考虑需求、资源、环境、技术和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在这一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事关我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性领域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红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