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和必拓导师奖获得者宋林生谈研究生教育

  • 海洋所记者团 吕彩丽 吴晓丹 (海洋研究所)
  • 创建于 2008-11-01
  • 4833
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BHP Billiton奖学金评选揭晓,海洋所海洋生物学专业2006级博士研究生张峘同学荣获学生奖学金,其导师宋林生研究员获得导师科研奖,海洋所记者团近日走近宋林生研究员,就研究生培养问题跟宋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研究生教育的主题是学生本人而不是导师,导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或是次要的作用,将来是否成才指的是学生本身是否成才,而不是导师是否成才,所以这个主题永远是学生本身。”
 
“天下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宋林生研究员说到,导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实践者如何把研究生带好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每个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教学模式不一样,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或是国家义务教育不同,它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教育的内容已经从单一的传授知识扩展到创造知识,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受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本人而不是导师,导师只是起到一个辅助或是次要的作用,将来是否成才是学生本身而不是导师。至于如何发挥导师的辅助和引导作用,他回忆到,在指导研究生的近十年时间内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是一项“百年树人”的重大工程。
 
针对研究生培养方面宋林生研究员主要谈了三点感想:
 
一是:只有立大志,方可成大才。对于研究生如何成才,宋林生研究员认为,“只有立大志,方可成大才”。这个道理,无论对于经商、从政还是治学都是适用的。无数事实证明,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一个人没有理想和抱负,很难有不竭的动力和不衰的激情。宋林生研究员回忆到,从研究生入学面试时的回答可以看出,有的学生真的是很茫然,对自己的将来一点想法也没有,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要做什么,很难想象到这样的学生入校后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他强调,作为一名研究生必须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当今社会面临着众多挑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探索发现时代。我们的祖国正处在复兴和崛起的战略时期,有许多科学、技术及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只要我们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志存高远,将自己的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树雄心,立壮志,只有这样才能有无穷的动力驱动自己不断努力奋斗,勇往直前。
 
二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学生本身是主角,而导师却是个配角。宋林生研究员解释到,我们正赶上国家飞速发展的好时候,国家重视科学,尤其是海洋科学,有很多事情要做,导师也就是比学生先知道一步而已,很可能学生会比导师知道的更多,所以说导师只能起到一个辅助或是次要作用,“导师就像拿着三角旗的导游一样,带领研究生朝一个目的地进发,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遇到台阶,不能自己独自走上去,而总希望依靠导游来背上去是很难到达目的地的”。海洋科学是个全新的学科,学术空间很大,老师积累的知识可能会相对多些,而对于某些具体小领域来说,导师不一定比学生了解的更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现在是个信息时代,获得知识的途径相当多,只要是个有心人,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在宋林生研究员的实验室,研究生每两周要做一次学术报告,这样不仅可以分享研究成果,还可以把两周内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解决,大家都会彼此学习,这的确是个很好的交流平台。
 
理解分析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是我们研究生存在的最突出问题。他进一步举例到说,看到有些同学毕业时自己的个人简历写的很差,缺乏层次和逻辑性,写出的学术文章也只有数据,没有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这种现象在科研中就表现为实验设计缺乏整体性,对复杂的科学问题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另外,有些学生在选题时往往喜欢避重就轻,选择一些相对简单、工作量较小,容易发文章的课题来做,这也正是缺乏长远打算和追求的表现。“但是,做科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求有扎实与广博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而灵活的实验技能,快捷敏锐、融会贯通的创新思维,在科研道路上,也会有荆棘和坎坷,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遭受到挫折和失败,只有加强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自信,学会在压力中调整自我,坚韧不跋,持之以恒,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他说。
 
三是:遵守科学原则,养成科学习惯。在我们做实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呢?宋林生研究员认为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考虑。客观问题主要包括设备(比如设备分辨率不够)、手段、材料和经费等问题,这需要与导师协商,请导师帮忙解决;主观问题主要涉及到自己本身的科学素养,在实验过程中是否遵守科学规律和科学原则,只要空白、对照,实验组设置合理,并且踏踏实实认真做好每一步,即使出现了负面结果也能说明一定的科学问题。比如在科研习惯上,外国人(西方)在计算3*3=?时也要借助计算器来计算出结果,而我们中国人甚至在算12*12=?的时候也是直接口算;还有就是在实验过程中,外国人总是严格按照制定好的研究方案来进行,强调可重复性,而我们中国人往往更注意经验性,强调熟能生巧。尽管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会在科研工作中有所体现,但宋林生研究员一再强调做实验时一定要遵守科学原则,养成科学习惯,这是确保我们在科学上能有所建树的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研究生阶段必须要培养的基本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能力的培养和获得,宋林生研究员提出的建议是:要自始至终遵守科学规律,要瞄准国家的战略需求,站在学科发展的前沿去发现问题,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所谓的学科前沿,是教课书中没有的东西,而是要你写进教科书的内容。如果设计实验只是去验证教课书中已有的内容就像中学生在做数学题一样,毫无创新而言。他指出,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能深入认识到所做课题的意义和必要性非常重要,这也正是发现问题能力的体现。比如我国目前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三大突出问题,如何应对国家这一重大战略需求,从科学和技术上来选择自己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课题就是对自己发现问题能力的检验。宋林生研究员还把个人能力的培养形象地比喻成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他风趣地说,学会骑自行车的一瞬间就是后边扶住自行车的人悄悄放开手的那一刹那,由此你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地学会了骑自行车。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宋林生研究员认为,对于我们研究生,要加强锻炼和提高自己独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从事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基本功,就像任何一个兵种的士兵都必须会打枪一样。
 
他的培养做法是在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不要求其做实验,而是按照申请课题的思路来指导学生,先要其写研究方案,经反复论证认为合理可行后才可以进行实验,这样成攻率就相对较高。宋林生研究员还申明他从来不会把学生本人不喜欢的课题强制要求学生去做,而大部分是按照学生本人兴趣来安排的。当然,老师也要对学生有信心,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社会是发展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同时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大浪淘沙、优胜劣汰的过程。宋林生研究员表示,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找到份好工作。天道酬勤,如果你有较高的追求和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自强不息,厚积薄发,广博致远,使自己成为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了平等的机会,已容不得任何投机取巧。只要你拥有真才实学,真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你就会拥有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
 
最后,宋林生研究员说:“研究生要立大志,明确自己的追求和目标;成大才,全面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建大功,奉献给国家和民族”。 (海洋所记者团 吕彩丽 吴晓丹)
 
 
责任编辑:海洋所记者团 吕彩丽 吴晓丹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