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研究生赴黄河三角洲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 海洋所记者团 吕彩丽 (海洋研究所)
  • 创建于 2009-05-31
  • 570
为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的感性认识,达到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有机结合的目的,海底构造与地球物理研究课题组所有成员在王秀娟副研究员的率领下到博山溶洞和黄河三角洲地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 
     
    5月23日清晨,课题组的所有成员和研究生,从海洋所出发踏上驶向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的小巴士,开始了野外地质考察的征程。 

    当天,考察组先到达了博山溶洞。整个溶洞大体呈南北走向,深达1500余米,洞内时高时低,洞中有洞,曲折幽邃,结构十分奇特。据地质学家考证,该溶洞形成于6500万年前,主洞全长约5000余米。历经数年开发,主洞现已开发、开放1600余米。洞一般宽10米左右、最宽处20余米,最窄处仅容一人侧身方行;洞高一般3米左右,最高处达50余米,最低处必须侧身匍匐才能通过。洞内遍布石钟乳、石笋、石柱和石鹅管等,犬牙交错、玲珑剔透、气象万千,好似一幅天然壁画,画中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林木隐现、雾色浓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使人不得不相信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力,同时也见证了水滴石穿得事实。眼见碳酸盐岩地层中真实存在的溶孔、洞穴以及缝隙等地质现象,使我们不禁想起科研中遇到的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实地观察,不仅把理论阐述和实物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拓宽了研究思路。 

    第二天,考察组乘小巴士从淄博出发抵达了东营市的黄河海港地区,然后乘船从黄河入海口处顺流而下。途中发现:水中泥沙的含量逐渐减少,水的颜色由棕黄色逐渐变淡,水位逐渐加深。最终来到了蓝色的海水区,亲眼目睹了黄河三角洲的扇状边缘。此外,还观察了黄河的改道情况和黄河附近的湿地、河漫滩、河成高地、天然堤以及风成沙丘等地质现象。在实地考察中回忆相关的理论阐述,在亲密接触大自然的同时思考科研中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在欣赏大自然的刹那品味科研的乐趣,其乐无穷。 

    很多成员表示,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深化研究生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展开视野、拓宽科学研究的思路,并且希望以后能多开展类似这样的野外地质考察实践活动。
责任编辑:海洋所记者团 吕彩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