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银行CIO恽铭庆博士谈银行运营与IT命脉

  •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张学文 (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
  • 创建于 2008-06-24
  • 3344
在当前股市带着中国股民过足了过山车之瘾,股民对未来的金融发展充满种种疑惑,莘莘学子满怀着期望,由学院聘请中国华夏银行CIO恽铭庆先生在2008年6月22日下午做了《银行运营与IT命脉》——反思中国银行的10年改革的讲座,深入阐述了中国银行改革的种种艰辛和发展方向。
 
恽铭庆博士,目前任华夏银行首席信息官,协助行长进行华夏银行业务流程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化改造工作。恽博士先后毕业于南开大学数学系现代控制论学士、中国科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美国加州经济学院经济管理学博士。曾参与中国金融业及机电、电信、商业流通领域改革方案设计工作,先后在国务院电子振兴办公室、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等机构任职。对中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化接轨做过认真研究和实践;曾经参加过中国进出口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分行的组建工作,并担任深圳发展银行北京分行行长职务。
 
此讲座回答了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是什么?中国银行和国际银行的区别在那里?加入WTO之后,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和基础是什么?中国商业银行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如何从传统的以账户中心的架构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架构转变?等一系列问题,恽先生结合中国特有的银行体制,一一做了阐述。
 
的确,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拉开改革的序幕,各行各业都在探索,在寻求自己的发展,谋求生存之路。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计划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从加入WTO,彻底面向世界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发展机遇,也是一个又一个的陷阱。银行业也是如此,从分布式数据存储方式到数据大集中,从账户管理方式到客户管理方式,从提高服务质量到流程再造,客户关系管理等等,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问题的症结在于传统的银行管理体制、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加入WTO之后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必需找到能够适应生产关系发展的新的生产力,找到能够解决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建立合理的IT架构,找到行业发展注入强心剂,再次掀起银行改革之路的新征程。
 
纵观个人对银行服务的理解,早先采用纸质账户完成个人资金的管理,如存、取和查询等业务,银行转账或者汇兑还需要1到2天时间,去银行办理业务需要排队。直到招商银行引入服务的概念,觉得银行服务很不错,最初的时候有牛奶、冷饮、糖果等等,有排号机,有舒适的座椅,有人性化的服务等,从此以后我的存款进入了招商银行。随着时间的发展,每个银行都提供了类似的服务,我的存款又向何方呢?那就多几个银行存。直到现在,IT行业越来越多的深入各行各业,我深深的感到,我们所挣的工资只不过是一些数字而已,每月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换来银行的一些数字,这些数字可以通过银行卡的方式消费,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现金不过是为补充数字消费的不足而已。一切的一切皆可以使用数字来完成。我们手持自己的移动终端,或者可以称之为个人数字助理的电子产品,终端中安装有各种软件,如个人信息认证系统、个人银行系统、股票系统、移动办公系统等,能够完成网上购物,可以买卖股票,能够乘公交坐地铁等等。
 
难道银行的功能仅限于取款和存款吗?有其他增值服务吗?这些问题银行在思索,我们也在思索。银行到底是什么?会发展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支撑环境才能完成这些功能?未来的银行也许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含义和体验消费服务的一个场所,而不是现有的柜台服务,用户和银行之间要隔离厚厚的防盗玻璃,用户始终被视为银行之外的局外人。今后的银行应该是能够为客户提供理财指导,帮助客户共同发展的服务。
 
种种发展迹象表明,银行改革迫在眉睫,在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经济利益等众多障碍下,寻求出路,就犹如在已经开动的列车上更换机车头,在正常工作的人身上更换心脏一样,难度可想而知。加入WTO之后,国际银行的冲击无时不在,在这一点上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任何成功的经验。这种情况之下,将引爆银行业的核心系统再造。
 
银行业核心系统再造已经发展了几年,从最初的徘徊期到具体实施,经历了失败和挫折,如中信银行引入FISERV,华夏银行引入BPR+IT国际化改造,之后引入澳大利亚的FNS,中国银行引入了FNS,但失败和挫折并不等于方法错误,只要方法正确,银行核心系统再造将再次掀起银行改革的高潮。
 
恽行长深刻的分析了在加入WTO之后,国际化银行和国内银行存在的差别和距离,提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五大功能: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金融创新管理、营销管理和绩效管理。现在国内银行只是仅仅建立了call center,能够实现对账户余额进行查询的服务,这种体制是在传统以账户为中心的体系下建成的,不能完全与国际化接轨,甚至连数据级别的都做不到,唯有通过核心系统再造,重新构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体系结构,通过深层次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发现可用信息,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性化服务,使客户成为银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发展。
 
这种核心系统再造过程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其中5年用于数据采集和银行可以理解这种模型,再用5年完成平台的打造,继而通过巴塞尔评估体系,建成国际化经营体系,任重而道远,其中充满艰辛与荆棘。
 
纵观国内面向银行业的IT服务商,是否具备能够实现将以客户为中心,满足需求的6维数据建立起来呢。到目前为止,除了神州数码有不太完善的核心系统,再没有其他的公司能够完成这种任务,在国产化即将到来的今天,无疑不是一种遗憾和失落。银行业有很多需求可以挖掘,我们面向金融业服务的IT公司到底在做些什么?IT服务公司打着服务的旗号,是否在真真切切的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呢,这是一个问题。
 
中国的IT服务不是完全面向人际关系的IT,而应该是真正面向客户需求,把IT技术真正应用于各行业的IT,具有实际意义的IT,能够给服务对象带来利益和效益的IT。不要问国外的IT公司为什么今天如此强大,服务为什么做的如此完美,而应该问国内的IT公司今天都在做些什么,是趋于表面还是脚踏实地地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事情,做精做强!
 
 
 
责任编辑: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张学文

相关链接